西科要闻  /  正文

西科要闻

分享为:

奋进“双一流”系列报道 ——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西科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宣传部  作者:刘光林 邱学晶   编辑:静祎   摄影:   责编:文暄 更新时间:2025-05-16 17:17:20

点击:

编者按:在年初召开的学校工作会议上,学校把2025年确定为“关键指标突破年”,明确要求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用好“1+3”激励保障措施,坚定“注重目标引领、把握政策取向、强化系统思维”的行动策略,把握“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核心要义,向“新”而行、向“优”而进,奋力谱写“双一流”创建新篇章。为全面加快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学校为创新创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等4个学院进行了揭牌,聚力打造智能科创教学“10大”教学团队、智能科技“10小龙”科技创新团队,以拉满弓、绷紧弦、铆足劲的姿态,吹响了创一流、提质量、促发展的冲锋号。

关键之年,关键指标,当有关键作为。开年以来,学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聚焦奋进“双一流”主题,以“躬身入局、奋勇争先”的作风干事业,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与浙江省湖州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延长石油集团等20余家政企单位合作,以场景创新共建彬州市创新平台,第一季度科研经费到款超亿元,教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近期,党委宣传部开展“走基层、话发展、展风采”系列活动,对学校有关学院和教学科研团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学校2025年工作会部署进行了深入采访。下面,我们看一看四个新揭牌的学院抓落实、促发展、争一流的具体行动和进展吧!


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西科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学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优化培养建制,汇聚优势资源,增强工程硕博士等人才培养能力。与普通工程师相比,卓越工程师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领域,必须培养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卡脖子’难题的高素质、高层次、交叉复合型工程人才。”校长邓军在调研学院时这样强调。

原来名称也丢了

“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国家能源战略急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国家重大工程和科研项目为牵引,加强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推进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对接、有效匹配、融合发展,加快培养能源、安全领域特色优势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罗振敏说。

原来名称也丢了

新学期一开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一行就赶赴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就 “双一流”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以及科教产教融合等进行了交流。通过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领军人才培养,加大博硕士生创新创业力度,推进科教产教深度融合,服务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更好地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原来名称也丢了

学院高度重视工程硕士、博士专项招生选拔,由校领导牵头负责,精心制定招生工作方案,制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生招生管理办法》,成立招生工作联系组和考核组,由研究生院、科技处等校内部门和试点合作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着力提升校企联合招生选拔工作科学性、精准性、协同性。组织各院系与企业紧密对接,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科学确定招生专业、拟合作导师团队等。

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面向国家战略急需和行业需求,联合企业构建校企产教联盟,先后与华亭煤业集团公司、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合作交流,按照“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双重管理、资源(成果)共享”原则,大力推进管理机制与组织建设,推进“团队共建、平台共筑、难题共克、人才共育、成果共赢”,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与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常州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河南江河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研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规划,为推动工程硕博士生培养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搭建校企协同新型产学研用实体平台,形成具有能源、安全领域优势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建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61个,获批国家级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100余个。近5年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1项。

原来名称也丢了

原来名称也丢了

学院推动一流导师队伍建设,近年来聘请行业导师94名,校外兼职导师530余人,现场导师参与授课13门。开学以来,先后邀请大连理工大学唐春安教授、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杨航到校作报告,聘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司光耀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与前沿热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校内教授、校外总工程师联合备课授课,采用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剖析重大工程案例中的科学问题,使专业理论、先进技术、行业规范和工程经验有机结合。推行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青年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兼职导师聘用机制,强化导师煤炭行业工程实践能力,超过60%的专任教师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0%的专任教师具有主持行业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的经历。

原来名称也丢了

学院注重专业学位教学资源的积累,不断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案例库建设以真实工程场景、技术难题或项目管理问题为基础,持续纳入新兴行业案例(如人工智能、碳中和、未来技术等前沿领域),近三年建设校级专业学位案例库30余项,其中“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案例库”“矿井地下救援-原创教学案例”“西部高惰质组煤的显微组分解离与分质技术”等较好地体现了学校优势与特色,16个优秀案例入选陕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库的运用有效帮助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助力卓越工程师学院实现“实践创新”的核心目标,也通过案例的“真实情境—理论分析—决策实践”闭环,重塑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供给。

原来名称也丢了

“卓越工程师学院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能源、安全产业发展前沿,全面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加快构建有特色、高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突破和贡献。”校党委书记来兴平在卓越工程师学院调研时强调。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