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科要闻  /  正文

西科要闻

分享为:

校领导参加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成果进课堂推进会暨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启动会

来源: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周学刚   编辑:静祎   摄影:   责编:文暄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47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进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让课堂“新”起来、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创”起来,11月4日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临潼校区骊山校园煤炭科技楼一楼报告厅举行“科技赋能教育 创新塑造未来”科技成果进课堂推进会暨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启动会。校长邓军,副校长文虎、罗振敏,教务处、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政负责人、各系负责人、教师代表、全体辅导员、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会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人作了《人工智能赋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专题报告。他简要介绍了学科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路径,展示了学院在矿井智能通风、矿井智能防灭火、矿井瓦斯智能抽采、灾害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彰显了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进课堂实施方案》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推动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有效转化,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在案例分享环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金奖获得者博士研究生刘韩飞分享了参赛项目“煤火智探”如何从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验室科研训练中诞生成长的历程,倡议同学们立足学科优势,聚焦行业痛点,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行业创新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安全工程系闫振国教授以《矿井通风工程》课程为例,分享了科技成果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他通过重构教材内容、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借助三维可视化、沙盘模拟、知识图谱等技术,将黄陵矿区等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解决传统教学中“工程理解难、实操门槛高”的痛点,实现“教、学、研、用”一体化,生动诠释了科技成果进课堂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深度赋能。

在全场师生的见证下,邓军、文虎、罗振敏等领导共同按下“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启动屏,标志着学院“从课堂到科研、从创新到实践”的育人通道全面贯通,为广大学子参与科学研究、服务行业需求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

邓军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进课堂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他强调,学院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科技成果进课堂和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彰显新担当、体现新作为;要建立长效机制,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金奖突破为新的起点,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确保科技成果进课堂和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要强化组织保障,夯实主体责任,积极构建“学院主导、系(所)落实、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在项目攻关中锤炼本领,在成果转化中彰显担当,加快形成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花开并蒂的良好局面,努力培养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好青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