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1日,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创新开展“大学生学术进阶与职业发展导航计划”。该活动紧扣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在临潼校区骊山校园3号教学楼为130余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级学生打造“四位一体”成长体系,通过“教授领航+党委把舵+竞赛赋能+班主任护航”的育人新模式,助力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找准发展坐标。
学术筑基:打造面向国家战略的科研能力
7月7日,贾澎涛教授在首场讲座中,以“学术研究的基石价值”为主题,结合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案例,详解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论文写作方法论。通过智能矿山、智慧医疗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的校企合作案例,生动诠释了“顶天立地”的科研方法论。强调科研伦理与创新突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将科研能力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发展导航:构建服务数字中国的职业矩阵
7月8日,学院党委书记和毕业班辅导员联袂与学生交流,立足“稳就业”政策导向,创新提出“1+X”职业发展模型: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拓展“智能社会治理”“数字政务”等新兴赛道。通过解析计算机专业保研考研策略、“实习前置”在大数据、网络安全等岗位需求逆势增长中的重要性、揭秘政务数字化岗位报考技巧等,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时代机遇。
竞赛育人:锻造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创新尖兵
7月9日,计科系副主任孙艺珍通过大创立项案例、中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嵌入式和物联网设计大赛获奖案例,拆解“以赛促学”闭环:从大赛专项比赛、到GitHub协作开发,再到大模型设计,强调“竞赛经历=简历黄金标签”,并分享往届优秀获奖者的创业孵化经验,生动演绎“以赛促创、以创促产”的良性循环,激励学生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个性化培养:践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7月10日、11日,各班班主任主持“学业规划+学院建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制定学期目标(如竞赛规划),倡导个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收集“优化教务系统”“增设AI实验室”等建议,现场整合提交学院优化方案。计科2403班杨雅婷同学感慨:“几天课程就像打开了数字世界的全景地图,更明白了作为AI学子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责任。”
据悉,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背景下,举办该系列活动具有三重现实意义:一是破解新生“专业认知迟滞”问题。二是精准对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人才需求。三是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西科模式”。正如学院计科系系主任桑亚群所言:“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被动适应技术的‘码农’,而是主动定义未来的‘智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