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莽的秦巴山区孕育着丝绸之路的源起,一枚“鎏金铜蚕”见证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便提到了这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珍贵文物。“鎏金铜蚕”,质地为铜,鎏金多脱落,蚕体饱满,形象逼真,1984年出土于陕西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它的出土表明汉代先民已经通过蚕桑生产,熟悉掌握蚕的生理结构。这也意味着古丝绸之路的兴起与这片苍山绿水情牵悠远。7月14日至20日,西安科技大学建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池河镇,分小队、分主题深入到各个乡村,以“文化之旅+扶贫之旅+实践之旅”的形式丈量秦巴山区的形胜山水,把青春的汗水洒在追寻传统、关注三农、历练成长的道路上。
文化之美:文化院中拣“真金”
盛夏时节来到池河,一路山青水绿,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期待走进了当地的鎏金铜蚕文化院。这个不大的馆院通过精心的设计,展示了一副副古代劳动人民种桑养蚕的辛劳图景,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驻足在壁雕面前,先民种桑、摘桑、养蚕的形象栩栩如生。在子午古道地图前,师生们无不感叹道路的崎岖艰险和古人大无畏的开拓精神。馆院内通过3D技术合成的鎏金铜蚕影像让每一个人都叹为观止。“鎏金铜蚕,汉代铜器,国家一级文物,高5.6厘米,腹围1.9厘米,为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其出土说明当时人们通过蚕桑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说明中国在古代已经十分注重养蚕缫丝技术……”,大家一边认真的听着讲解,一边细致观察着这枚“身分九节,通体鎏金,头部上昂,大小与真蚕无异”的文物,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池河的蚕桑文化历经千年,至今依然繁盛。当了解到池河镇如今已成为了西北最大的养蚕、种桑基地,并致力于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加快推进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之时,大家纷纷表示,是源远流长的桑蚕文化让池河保有活力,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历史长河披沙拣出的真金。
在与当地的文化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进一步了解了子午栈道、西汉古直城遗址、鬼谷子传说、鎏金铜蚕文化研究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开阔了视野,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
勤劳之美:脱贫路上悟“点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实践团成员们在多日探访当地乡村之后最真切的感受。
在池河镇五爱村,百余亩的荷塘如一片无垠的绿浪,在微风的轻抚下荡漾。空气中丝丝缕缕的清香随风而来,眼前几朵初放的莲花婷婷娇艳,在荷塘与远山的交接处红瓦白墙的农舍显得婉约而妩媚。“荷塘经济”,是五爱村这些年脱贫致富算出来的一本“好账”:荷花迎客、采摘莲子、放养鸭苗、桑基鱼塘。围绕着这百余亩的荷塘,农民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小微企业,坐在家门口就把钱赚进了自己的口袋。据当地的斑竹园富硒果蔬合作社理事长姚光辉介绍,现在光采摘莲子预计每亩收入5000元,此外还有旅游、水产、桑蚕、辣椒等辅助收益。在陪同走访的路上,他高兴的对实践团成员们说,现在好些城里人都爱上这里来,好风景也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好收入。五爱村的“今胜夕”得益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找出路、谋发展,但更离不开国家脱贫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几年来,村民通过政府支持大多从年久的土胚房过渡到了崭新的砖瓦房。池河镇按照每人不超过25平方米的面积,为贫困户建起了400套安置房,为不愿搬迁的贫困户进行了旧房改造。截至2016年底,仅五爱村就有44户贫困户搬进了西苑社区的安置房。
在同镇的明星村,不同的发展思路同样引领着脱贫致富路。在明星村领导的带领下,实践团师生来到了村里的桑品种博览园。这里的核心区已栽植荆桑30000余株,接穗品种634余个,栽种果桑5000余株,沿旅游环线道路两旁栽种垂桑3000余株,另有40余亩花种,分8个品类,与桑园配套栽种。据负责人介绍,这个博览园在解决农民就业、发展旅游产业、营造村庄美誉度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成为了村里点石成金、脱贫致富的“样板工程”。
学习之美:实践行里炼“足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主要来自西安科技大学建工学院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以及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乡村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是本次实践活动的初衷。在实践中检验并增进所学知识,也是这21名大学生踏上这片山水的初心。
在城乡规划系刘冬副教授以及校外指导教师、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欣的带领下,同学们先后来到各村开展古建筑考察、院落改造和乡村工艺品创意等实践活动。走进明星村黄德斌家的院落,同学们一方面征求户主对房屋改造的初步设想,一边开展数据测量、拍照摄影。指导教师现场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区域、空间等专业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协助他们完成对院落改造的整体规划。通过现场学习,同学们第一次对专业知识有了具象可感地认知,积累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经验和感受。
当实践活动行将结束的时候,实践团用热忱和所学知识为池河留下了一份自己的礼物。建工学院的同学们利用起了当地盛产的桑枝、竹子,为村民制作创意的灯罩和立体插画,装点着美丽的农家小院。艺术学院的同学们则夜以继日手绘、设计、渲染创意产品和房屋改造示意图,得到了当地镇政府领导一致好评和肯定。这些略显稚嫩的作品也许并不一定能为当地的乡村发展提供多大的助力,但是却在大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知行合一的种子,在校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情谊深长的桥梁。知识离不开实践,师生要服务于三农。这正如绿荫需扎根在土里,才能把叶片伸进蓝天。
7月15日,在本次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上,池河镇与西安科技大学建工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共同为大学生实践基地落户池河镇揭牌。以此为契机,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建构为助推学生成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知识下乡、行路求学,皆不以山水为远。丈量秦巴热土,西安科技大学实践团将心潮不息、步履不止,一直在路上。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