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科  /  正文

媒体西科

分享为:

【中国教育报】地矿铸魂 传承匠心 智创育人——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探索工科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新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惠珺 岳海华 贾小琳   编辑:静祎   摄影:   责编:文瑄 更新时间:2025-11-27 11:38:20

点击:

原来名称也丢了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指引下,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地矿、安全等优势学科,以“地矿铸魂、传承匠心、智创育人”为主线,系统构建了融合行业特色、文化底蕴与技术元素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破解工科院校设计专业的同质化困境提供了有效方案,更开创了价值塑造、文化传承与智能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新范式。

筑牢精神根基,厚植家国情怀

以地矿精神为核心,将红色基因与工匠理念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学院在育人实践中,始终注重传承与弘扬“地矿精神”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与“能源报国”情怀,以“徐精彩的事迹”为原点,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细化为24项可测量、可评价的教学指标,嵌入课程大纲与毕业要求。这一探索不仅源于对行业特色高校育人使命的深入理解,更立足于将地矿文化中特有的艰苦奋斗的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转化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与精神动力。

通过开发特色课程与跨学科内容重构,实现价值引领向行为塑造转化。系统开发《矿区生态修复设计》《地矿文化基因与创新设计》等24门特色课程,构建“设计+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地域文化”课程群,建成地质能源、工艺类非遗等5大专业素材库,将矿工的奉献内涵、工业伦理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课程目标与教学环节。通过跨学科的内容重构,实现价值引领从“理念传导”到“行为塑造”的转变,使思政教育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

强化数字赋能,重塑教学场景

以数字化技术破解文化传承难题,推动非遗创新与沉浸式教学融合。学院建设“陕北剪纸数字纹样库”“秦绣针法动态库”等58个数字化教学案例库,引入AR/VR、智能交互等前沿技术,将非遗纹样解构等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可操作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视觉传达设计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对陕北剪纸、秦绣等非遗项目进行解构与再创造,使学生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构建“虚拟—实训—实境”递进体系,突破高危实践瓶颈并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建成教育部融媒体虚拟教学实验平台,高精度还原井下作业环境、矿区地质构造等12个地矿特色场景。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可沉浸式体验井下作业现场,感知矿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理解采矿工艺全流程。此举不仅突破了高危、高成本的实践瓶颈,更促使学生在设计初期即可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学生通过虚拟场景完成基础认知,在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最终深入真实矿区开展设计实践,系统提升了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深化协同育人,构建融合生态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与资源库,构建全链条育人机制以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学院依托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宁夏惠农区采煤沉陷区景观设计”及“小保当煤矿智能掘进机器人”研发实战任务,坚持全链条育人机制,借助地质能源、传统手工艺等5大专业素材库及1400条课程资源,构建基础认知、项目实训与创新应用三阶段培养路径。其中,“宁夏惠农区采煤沉陷区景观设计”项目总投资11.25亿元,覆盖9.1平方公里。

与陕煤集团、丝绸之路创意产业联盟等8家单位共建“文化遗产数字化联合实验室”,形成企业命题、学生创作、市场验证、课程迭代的四步闭环机制,累计完成乡村振兴设计项目200余项,其中120项落地实施,为地方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经济转化2300余万元;累计完成286套文创设计方案,其中,37套落地实施,实现经济效益632万元。此外,学院还完成了榆林小保当煤矿工业旅游IP设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文化景观设计等方案,基于产业反馈情况,学院每年更新30%教学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迭代。

实践成效显著,育人价值彰显

九年来,该模式已覆盖1200余名学生,育人成果丰硕。学生累计获红点奖、iF奖等国际奖项45项,国家级奖项90项,省级以上奖励864项;“仙友秦山”文创IP获“互联网+”全国铜奖。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2023年为90.88%),专业对口率达88.7%,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跨界融合”能力满意度达95%,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

学院以“地矿铸魂”为根、以“数字智创”为翼,在工科土壤中培育出一批兼具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与创新素养的优秀设计人才,为行业高校特色化育人提供了“西科方案”。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