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西安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和西安科技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分别在深圳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和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揭牌。这是西安科技大学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奋力搏击的创新场景,更是西安科技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
从科研项目数量倍增、质量优化,到科研经费连年攀升、亿级增长;从原创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到成果转化规模与量级显著提升;从高水平科研平台增量提质、运行高效,到校内外合作模式日新、矩阵发展;从人才引育工作增势攀高,到数智化科研管理服务促优见效……“十四五”见证了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创新的新潮涌动。学校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五年间格外清晰。
11月的榆林已天寒地冻,但陕西延长石油榆林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的驻地,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还坚守在生产一线。自从校企签订千万级重大横向委托项目“富水裂隙厚煤层留窄煤柱沿空掘巷关键技术研究”以来,大家就扎根在此,实地解决制约矿井采掘接续与临空面矿压防治的关键技术难题。“破解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卡脖子’的难题,才能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科研团队师生在科技创新中挥洒智慧与汗水,走在了科技报国的前沿。
而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复杂介质埋压人员智能仿生感知搜救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正在加速技术攻关。以生命探测传感器、集群协同搜索定位技术及装备、营救作业技术优化等难题的突破为标志,学校在应急安全领域的科研优势将迅速转化为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的科技之盾。
五年来,这样的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屡见不鲜,牵引着学校科技创新整体跃升。截至今年10月底,学校“十四五”科研到款总经费约22.2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两倍,科研项目体量达634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89项,千万级重大项目15项;取得横向技术合同经费倍增、纵向项目年度到款经费破亿、国家基金年度项目破百、重大重点项目突破、省级成果奖励大幅增长等显著成绩,持续巩固并增强了学校在全国能源、安全领域科创重镇的地位,使其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科技力量。
枝繁叶茂源自生态的勃勃生机。科创平台的矩阵发展,科研人才的引育、培养,管理体系的革新、助推,如阳光雨露滋养出创新的沃土,让敢闯敢干、真创真干的营养充分灌输到学校科技创新的枝枝叶叶。“要充分激发项目、平台、人才、管理等科创元素活力,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之力为学校发展蓄势赋能。”校党委书记来兴平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工作大会上,就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敲战鼓。
“十四五”期间,学校先后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既紧扣“粮食的饭碗”,也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创新方向,充分发挥场景的促进作用,形成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抓手。如今,学校建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6个,各类新型研究院、研究中心23个,涉及人工智能、智慧矿山、新能源与储能、安全应急、具身智能、制造与材料、量子科技、电力通信、城市更新、数字人文、教育教学、生命健康等众多领域,促动创新空间聚集、应用场景蝶变,推进平台联动式、矩阵式发展,既为传统科创特色增势,更向新兴科创领域进军。今年,依托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总投资1.88亿元,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应急管理与安全科技创新基地项目竣工,为学校再添全新的科创空间。这一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扎实落地,有力展现了学校科创能力对“国之大者”的坚实支撑。
“全力为青年人才营造安心科研、舒心工作、潜心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学校凝聚更多青年力量。”在不久前召开的青年人才座谈会上,校长邓军寄语青年教师化身科创利剑,主动投身原始理论突破与颠覆性创新。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十四五”期间,西安科技大学坚持“引育并举、梯队建设”的人才战略,搭建“引育留用”的全链条人才管理体系,促进人才规模迅猛扩大、结构更趋优化。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纷纷涌现,26名省级以上科技新星不断成长,让这里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汩汩流动。在“煤矿智慧安全与应急救援”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高端人才以全球化视野为科技创新增势赋能。在智能科技“10小龙”科技创新团队,科创主体的创造力密集活跃,科技型骨干的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挂职属地、产业一线,无数科技人才早已成为服务地方发展和产业创新的中坚……2支教师团队相继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青”接连获得;师生创新团队斩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全国特等奖4项,居省属高校第1位——各类人才纷呈使得学校科技创新硕果盈枝。
采得百花方成蜜,人勤春早耕耘忙。当“教-学-研-用”科创育人平台书写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探索故事;当西安科技大学首届“AI+教育”智慧课堂创新大赛和教育教学论坛的现场掌声雷动;当“科技成果进课堂”活动在各学院开展得如火如荼;当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申报、管理渐入正轨;当“揭榜挂帅”等科创竞赛蓬勃日新;当“三下乡”等实践调研团行路千里,深入煤海矿山……这里的科技创新文化蔚然成风,创新精神深入人心,创新生态的今日之变早在深化改革的序章中有迹可循。五年来,学校深入推进科创体制机制改革,以“破五唯”和“三项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科研管理从“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以“科研反哺教学”和大学生科创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把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触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反应链。制度牵引、同频共振,学校用创新精神锚定科创航向,将创新文化烙印在高质量发展的基座上。13个科研管理办法出台与修订,学生科创大赛和科研项目参与规模近2万人次。“三项改革”之下科研工作绩效评估认定、科技人才评价晋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向实而变,科创人才的价值被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活力被有力释放。
人才支撑创新,创新赢得未来。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创优势,将科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四五”科创的精彩答卷落笔在此,收笔也在此。作为学校“四链”融合的基地之一,西安科技大学榆林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利用研究院,五年间先后承担中央、省市及企业等科研项目600余项,对接转化成果产值达5亿元,完成“小保当煤矿智能掘进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等千万级、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7项,技术服务规模年均破1亿元。而在彬州市能源场景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正紧锣密鼓,一个服务于当地百亿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前哨站”已触手可及。学校还通过大学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协同发力,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2021年以来,学校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32支,对接科技成果路演20场,推介成果60项,完成投决金额1820万元,引导科研人员在秦创原创办企业21家。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紧抓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牛鼻子”,学校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切切实实将科研做在了祖国大地上,做在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近年来,学校始终站在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前列。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中,学校的转化金额和项数连年增长,稳居陕西省属高校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潮涌西科大,融合发展培育新场景。“十四五”是科创工作勤奋耕耘、效能迸发的五年,更是科创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非凡跨越的五年。决胜“十四五”,启航“十五五”,西安科技大学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持续深化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厚植创新精神与创新文化,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举措,让科创动能持续奔涌,为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