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有一种“陕西现象”叫“寻找先生”。在各路陕西媒体的努力下,“先生”二字重新回归,让人们看到有无数的“先生”默默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传道授业、治病救人,真心守护秦人的精神高地,依然是时代的主流。
3月22日早上7时,值夜班的大夫还没忙完,刘江茹就来到了韩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办公室,换上白大褂,赶去病房给患者检查。一个小时后,她准时坐在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接诊,对每一个病人她都和颜悦色,细细问诊。
一天下来,诊室前数百名患者排起的长队散去,已经是华灯初上。刘江茹揉了下眉心,站起来活动活动胳膊,她已经十分疲惫,但是看着患者们得到了帮助,她的脸上浮起了笑意。这是刘江茹无数工作日里普通的一天,她的个子不高,可是乡里乡亲来了医院,对她总是又尊敬又感激。
在人们身边,还有无数平凡又伟大的“刘先生”,而人们又有多久不曾想起,那些为人们带来健康、教授知识的“先生”们……
媒体:有责重拾先生之“先”
“在这两个医生身上,提炼两个关键词,就是承诺和诚实吧。他们能成为‘先生’榜样,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常人无法对标的力量或者遥不可及的伟大,因为他们把这些质朴的为人之道,雷打不动地贯穿到自己的职业中,才更让人敬佩。”参与陕西电视台“先生榜样”报道制作的一线记者宋蕊说。
2月7日,《陕西日报》刊登署名“三秦”的文章《尊重和爱护“先生”》。文章以近期我省出现殴打医务人员事件为警戒,倡导社会公众重拾对“先生”的尊重。2月8日,《陕西日报》第一时间,在一版推出专栏《我为“先生”点赞》,着墨于我省优秀教师和医生的先进事迹,刻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掀起了陕西媒体为“先生”点赞的热潮。
2月9日起,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推出了“先生榜样”的系列报道。其中,6年风雨无阻坚持为社区居民义诊的邓景元医生、93岁高龄仍退而不休的吴合医生的事迹一经播出,引发了强烈反响。
人民网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括陕西传媒网、《三秦都市报》、华商网在内的在陕媒体,有关“先生榜样”、“为‘先生’点赞”等话题的相关新闻报道近600篇次,受到数10家报刊媒体聚焦,人民网、央广网、中国网等主流媒体亦予以关注。
对此,人民网主任舆情分析师贾伟民认为,媒体应该坚守持中守正的价值观,“先生这个词,不管是对传承文化的教师,对悬壶济世的医生,单一个‘先’字,就仿佛让我们看到宽袖长揖的尊师重教重礼风范。特别在秦地,先生乃一方教化,备受尊崇,重拾社会对先生的尊重,扶正舆论观感,媒体守土有责。”
社会变迁往往会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留下烙印,“先生”的没落,不是作为“先生”的医生和老师少了,是人们对先生和老师的看法变了,是先生代表的职业群体舆论形象被弱化了,有时候甚至被污名化了。
舆论场中,媒体对待“先生”群体的做法,迫切需要价值引导,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有社会价值。“在湖南湘潭产妇死亡等一些舆情事件中,随着事态的发展,媒体报道从最初的探寻真相,演变到后期报道消费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的畸形发展,报道效果不是修复社会舆论撕裂、缓和群体矛盾,而是进一步固化了舆论对医生、教师的负面情绪。”贾伟民说,在具体操作层面,媒体在报道选题、报道方式、报道风格等方面,都应具备更长远的目光,承担更多价值引领责任。
“不可否认,每个行业都有榜样,也有个别不守职业操守的人,作为媒体记者,我们的报道不回避社会矛盾,但不应对个别现象进行放大炒作,迎合猎奇心理来博取眼球,否定医生的职业影响。”宋蕊说,媒体工作者要做到客观理性报道,通过讲好医患故事,传递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尊重和爱护“先生”的良好氛围。
患者:身边有这么好的先生
“真想不到如今这年代,还有刘医生这样的好大夫。”在韩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就医过的患者,对刘江茹医生最多的评价就是这一句。今年3月8日,刘江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再次吸引了市民的关注。
“28年来,她始终坚守临床一线,每天工作十余小时,2002年以来诊治主管的住院病人达两万多人次,平均年门诊病人接诊约8000余人次。”韩城市人民医院外联部主任梁春萍说起老同事,口中不住赞叹。“倾心医疗,不忘初心,从医二十多年来,凡是到她这里来看病的,不论职务高低、远近亲疏,她都热情接待,一视同仁,永远为病人着想。”梁春萍说,刘江茹这样的“白衣战士”,不仅穿的衣服洁白干净,心底更纯洁善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认为,医生的职业态度在维护医生的舆论形象中非常重要,“态度也是生产力,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传统观念中医生有权威,受人尊敬,但在现代消费观念中,患者和医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患者对医生的要求就更高了。”杨红娟指出,医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才能把医患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让医生更有尊严,是全社会的责任,患者应该相信医生,尊重医学的局限性,尊重科学的未知性,与医生做好配合。”杨红娟说,信息社会中患者的知识来源比较杂,不够系统科学但是信息量大,“往往他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病情,不太认同医生的诊断,再加上社会舆论天然的同情弱者(患者),就容易造成冲突。”
从制度层面上看,杨红娟认为,应该努力提升制度保障,让医生回归自己的职业公益性,“现有体制下,医科生的培养成本高昂,回报太低;突发医患纠纷中,医院在应对时本能地压制医生,常常选择牺牲个体和真相来平息事态,一定程度上促使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频发。”她同时指出,“尽管还有各种各样的制度障碍,但无论如何,从医生个体来讲应该秉持救死扶伤的天职,把道德的要求摆在经济要求之前。”
学生:先生是我们的塑造者
“孩子跟老师比跟我亲。”苏晓娟的孩子余清,就读于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子弟学校二年级。提起孩子这一年多来的改变,苏晓娟对校长王小战充满感激。“王校长来了以后对学生的教育实行因材施教,‘校本作业’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孩子学习轻松了,进步比原来大了,也更快乐了。”苏晓娟说。
在王小战教过的孩子里,余清并不是唯一一个幸运儿。
“2013年,王校长还在蓝田县田家炳中学执教,当时有个学生很调皮,就是一般老师眼中的差生,没有学校收留他。但是王校长说,这世界上没有差生,每个孩子都有长处。”理工大附属子校的胡老师说起这件事,不停地为王小战点“赞”。在王小战的耐心教育下,当年的公认“差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安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时,他用铁丝为学校做了一个两米多高的艾菲尔铁塔模型。”在胡老师看来,这种新闻报道中经常发生在国外学校的事情,居然发生在自己身边,“这是王校长创造的奇迹!”
而这种奇迹,是王小战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的,“别的不说,他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天上学、放学准时在学校门口迎送全校学生,这一点就感动了所有人。”胡老师眼中满是钦佩。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一千多年前,韩愈这篇振聋发聩的《师说》道出了教学相长的根本要义。教师之责,在于教化一方。如今,收藏在蓝田县田家炳中学的那座铁塔模型,正是这一含义的现实存证。
省社科院社研所副研究员尹小俊认为,王小战的成功正是找准了学生教育的痛点,与家庭教育形成了良好的配合。“王校长的坚守弥合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他身体力行,感动了学生和家长,让家长愿意了解学校教育的闪光点,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体系,形成对孩子教育的循环生态。”
他还认为,王小战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抵挡了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袭,“现在的社会风气对部分老师的教育价值观造成了影响,使得部分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平等,比如对学生教育的评价机制单一,认为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学生。”尹小俊指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要双管齐下,密切联系。
师生关系不是一对简单的教学关系,背后是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多重矛盾。“目前,学前教育到小学初中都存在优质资源不均衡,让孩子上好学校,需要付出更高昂的成本,自然而然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很高,认为学校要更多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
对此,尹小俊指出,在扶正教师舆论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考虑学生教育中的每个系统,“板子不要打在一个人身上,要真正做好教育,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