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  正文

教学科研

分享为: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科技成果进课堂”活动启动 --以AI“智能基座”锻造新工科育人新范式

来源: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作者:金浩   编辑:逸心   摄影:   责编:文暄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5:21

点击:

时间: 地址:
摄影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学校向学术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号召,11月11日晚,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科技成果进课堂”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一讲在临潼校区骊山校园煤炭科技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以“以智能基座为科研筑基、以数据驱动为创新赋能、以解决复杂问题为能力导向”为核心主题,旨在打造科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范式,为培养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按下“加速键”。仪式由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金浩教授主持。教务处副处长王树奇,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各系部主任、辅导员代表及本科生、研究生共计300余人参加活动。

立足使命:塑造智能时代育人新愿景

在启动仪式上,金浩系统阐述了活动的深层背景与战略愿景。他表示,作为学校最年轻的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自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赋能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特殊使命。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引发链式突破,深刻重构产业生态与社会形态。在此背景下,学院的育人工作绝不能囿于传统计算机科学的框架,而必须面向智能时代,培养能够驾驭复杂性、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破局者”。

图片2.jpg

随后,王树奇介绍了学校层面推动“科教融汇、学术育人”的整体布局与政策支持,凸显了本次活动是学校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实践的有机结合。王树奇强调,面对智能技术重塑产业生态、创新范式持续迭代的时代变局,学院的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工具应用”的浅层认知,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AI工具,更要让他们理解智能的本质,“科技成果进课堂”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主要路径。它要求我们将高水平的科研实践——无论是基础理论探索还是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无缝对接到教学主渠道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研究场景和问题语境中,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知识消费者到知识创造者的根本性转变。

体系创新:构建“科研-教学-能力”转化闭环

为实现上述愿景,学院进行了周密的体系设计。本次“科技成果进课堂”并非孤立的讲座活动,而是一个系统性改革的起点。其核心是构建一个高效的“科研-教学-能力”转化闭环。具体而言,学院将建立常态化机制,筛选、凝练本院教师的前沿科研成果,将其系统性地转化为模块化的教学案例、开放性的课程项目、乃至全新的专题课程。同时,配套推行以“过程性评价”和“创新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显著降低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权重,引导学生更加注重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定义、方案设计、逻辑推理与规范表达。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彻底打破科研与教学之间“看不见的墙”,确保学院的科研优势能够精准、高效地反哺本科人才培养,实现从“学科知识逻辑”向“产业需求与科研前沿双向驱动”的战略转型,最终塑造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智启未来:第一讲重磅专家带来AI前沿盛宴

启动仪式后,学院特别邀请了两位在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交叉前沿取得突出成就的专家于振华教授、贾澎涛教授做了报告第一讲。

于振华教授在题为《能源大模型:赋能煤炭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创新引擎》的报告中系统阐述大模型的起源与发展趋势,重点展示了我校自主开发的能源领域大模型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在具身智能平台展示环节,详细介绍了机器狗在复杂井下环境实现自主巡检所涉及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动态避障等核心技术,同时也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一些创新应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均有学院本科生作为重要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的扎实成效。

图片4.jpg

贾澎涛教授以 《煤矿重大灾害监测预警与智能管控》 为题,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能源工业安全领域的革命性应用。贾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利用多模态感知、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等重大灾害的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和智能决策。他将复杂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应用场景,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AI算法不仅是代码和模型,更是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能源稳定的“守护神”。

图片5.jpg

迈向新征程:打造科教融合的AI学院样板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科技成果进课堂”活动的成功启动,标志着学院在科教融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它不仅是将前沿科技引入课堂,更是一次深刻的育人理念革新,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科研反哺教学和过程性评价,全面重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创新素养。

未来,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常态化、系列化地推进此项活动,并计划将其打造为学院的标志性品牌。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广泛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和行业专家,持续激发师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地与创新策源地,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不可替代的“AI力量”。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