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接触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正坐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小口嘬着咖啡,手里玩弄着笔杆,脑子里想的是:外面什么时候能不堵车,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头顶的灯光,洒在我手边的书上,暖暖的,柔柔的,书的名字叫:《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
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图书馆的氛围到不可自拔。甚至于不在图书馆就不知道如何钻进书中惟妙惟肖的文字里。有人说我小资,有人说我矫情,但只有我心里知道,这是对个人情感的一种烘托和熏陶。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是属于自己的,属于内心那块纯静安然的空地。
其实上大学的时候我并不是这样。最喜欢的地方是学校里新盖的休闲餐厅,边吃水果边看书,一坐就是一整天,就这样过了考研的那段最苦的日子。大学四年,我就进过一次图书馆,硬生生坐了一下午,干干净净的笔记本上就写了一行字:Chapter One。于是我猜想,或许图书馆并不适合自己。
就这样直到刚工作那年,每天快节奏的生活压得我透不过气。回到家更多的是抱怨和狂躁,负能量满满。我说,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我丢掉了最初的自己?
我变得消极不可理喻。
二
我试着接受好友的邀约,去图书馆静心。一次,两次,三次,慢慢地我发现,这里才是我能安静下来的地方,能赶走一天的疲惫,沉静于心。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里,每周不来个几次,总觉得生活缺点什么。
我沉迷于看张爱玲说爱情里的成长和蜕变;喜欢杨熹文的那句“你困惑不安,但你坚定勇敢”;也尊重王潇给广大女性重塑的“三观”并坚定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最喜欢的,还是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的《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文字随性,却直击内心。我喜欢看有关生活美学的书,它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原来生活可以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美到窒息。
就这样我坚持到今天,并且仍然在继续。朋友说我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沉稳,言语间,嘴角微微上扬。
我喜欢去图书馆,并不是说图书馆的咖啡多么好喝,或是桌椅多么别致独特,只是因为两个字“格调”。这种格调能够影响我的心境。
假如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你起身轻轻拨开窗帘,眯着眼睛享受阳光的温度,听着花园里燕语莺飞,嗅着草地中泥土芬芳,伸个懒腰,仿佛所有的能量从脚底一直能够升华在头顶。
通常在周末,我会在下午赶到常去的那家图书馆,点一杯咖啡,一份松饼,借两本心仪的书,借着咖啡和小食的香气,动动笔头把每本书的精髓都留在精心准备的印着粉色蕾丝花边的笔记本上。这样的下午,能激发我的灵感,拨动我的内心。
三
不知从哪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理想的下午只存在于城市里,白天的忙碌,让这样的下午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这样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所以呢,如果能恰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忘掉苦闷的事情,丢掉手头不打紧的任务,那么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人间天堂。
其实我们贪恋的也是最需要的,只是一个安安静静的下午而已。
城市里的快节奏让我们忘记了本真,只是像一座机器一样转来转去,一点一点填补钢筋水泥之间的空隙,却丢掉了我们最想要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奔跑追逐,好似不知苦累。慢慢地,习惯了,麻木了,当体力耗尽回首过往才知道,原来,我们一无所有。岁月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潺潺流过,记忆中的自己,只是不知疲倦地奔跑,奔跑,留下一串不知所措的脚印。
四
古云书乃良师益友,随着科技的进步,某个角度来讲书却远不如那些所谓电子产品来得轻松方便。然而我仍然保持着翻弄书本的习惯,嗅着着油墨清香,细细品味书中五味。尤其在午后,如果遇到自己心仪的书本,便是能够啃到天黑都不肯回家。你说我爱这样的午后也好,你说我爱这样的氛围也罢,亦或是爱这个时候的自己,无论如何,我是与图书馆分不开了。
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才是那个真的我,我才能抛下白日里那些假面具不用保持微笑不用佯装开心与不开心,我就是我。让时间暂时停下,让光阴暂且休憩,忘记那些奋斗路上的荆棘,和脚下如同乱麻的荒草,我的精神只是集中在书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伴着他们酸甜苦辣的故事。
人类如同机器,又不同于机器。在奋起直追千百里之后必须休息半晌,就如同机器在运转多时之后必须上油保养一样。你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小溪潺潺流过,等待清风缓缓吹来,等待花朵静静绽放,等待树枝咿呀伸展。在这样的等待中,你的内心经过重重净化,你懂得了如何坚守,懂得了如何放开。
这样以来,你将成为不一样的自己,如沐春风,镇定自若。你会发现,这才是真的自己。
放下那些藩篱,看淡那些风雨,当你走过那些纷纷扰扰之后,回眸,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无所谓,真正重要的则是自己的内心。不去过多地与人相比,知足常乐,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缺少什么。
希望我们都可以做到不忘记昨天,不辜负今天,不惧怕明天,心态沉稳,一天一天下来,慢慢地你会发现,路边的花儿都开了,红的,黄的,紫的。而你,揣着彩色的梦想,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梦想走去,神态安然,自信满满。因为你,不辜负这世间,最美好的年华。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