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触碰青灰而古老的砖墙,当车轮碾过沧桑而残破的砖路,当眼眸掠过翡翠般清亮而静谧的护城河,心潮澎湃,颇有一眼千年之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那么古老的西安城墙上的每一块青砖都充满了音律的节奏和诗歌的韵脚。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城墙主体是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命令下修建的,始建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竣工。然而最初的城墙并非是那时才开始修建的,那斑驳的青影从隋朝缓缓走来。隋朝两代皇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的城墙,在唐末由于战乱,损毁严重,被缩建。西安城墙便以唐朝的姿态穿过五代、宋、金、元数个朝代,在明朝终于被大规模改建。虽然在清乾隆时期也被大修过,但安远门城楼和永宁门箭楼依然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被损毁。即便命途多舛,这座城墙终究以伟岸的身影伫立在了我们面前。
当我骑着自行车到达城墙的一角时,一座建筑物的台基遗址映入眼帘,才发现面前这座四四方方的区域曾经是城墙的角楼,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从角楼的模型可隐约窥探她曾经的风采。再往前走,是一片平台,与城墙等高,但伸出墙体外,这就是古代战争时守城的将士们用来射击想要通过爬墙攻城的敌人时所待的敌台。在敌台的旁边有座敌楼,可供将士们休息、观测战况。这敌楼的建筑艺术在现在看来也是极高的。我行进在有些残破且不平整的城墙上,感受到的是穿越历史的厚重感,更有对古代工匠们勤劳智慧的敬佩,所谓大国工匠正是如此。在城墙的墙体内部有一座小型博物馆,是将隋、唐及后来各个朝代对城墙多次修建的断面层和含光殿旧址进行了就地保护。城墙内外的风景随着车轮向前而不断变换着。即使每一块青砖都那么相似,即使踩着自行车的双腿已经困乏,即使烈日依旧刺目,也没有使我想要继续探寻这座古建筑的热情减退半分。除了角楼和敌楼,城墙上还有其他的防御工事,例如间楼,箭楼和正楼。箭楼和正楼之间还有瓮城,即使敌人攻至此处,也可来个“瓮中捉鳖”,而正楼则是整个城墙的最后一道屏障。至此,就不得不佩服古人在修筑防御工事时所体现出的超凡智慧。
一串串火红的灯笼在黛青的城墙上随风摇荡,欢迎着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也诉说着这座古老城墙的前世今生。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古建筑被认为代表着封建文化而被拆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迫切地希望将北京城墙建成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立体环城公园,而最终周恩来总理也只能不无遗憾的告诉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北京城墙被拆除时,梁思成先生就像孩子失去心爱之物一样嚎啕大哭。北京城墙的拆除不仅是梁先生的遗憾,也是建筑史上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幸存下来的部分南京城墙也是朱偰先生奔走游说千辛万苦才保护下来的,西安城墙也是在命悬一线之际被幸运的保存了下来。而我们也是幸运的,能看到今天如此完整的古城墙,并且她也的确成为了一座立体环城公园,也算是实现了梁先生的夙愿。
古城墙不仅传承着历史的文脉,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座古城中的人民共同的城市记忆,她的留存与否更是对现代文明最好的检验。她像一位饱经沧桑却又淡定从容的老者注视着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子女们,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应让她以古老的底蕴焕发着现代的光芒,福泽后世代代子孙。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