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60华诞,一个甲子,依然健壮,茂盛生长。抚今追昔,勾起我对30年前在母校求学往事的一点回忆。
曾记得30年前,带着对城市生活的陌生、背负着对采矿专业的无知与疑虑,在母校的怀抱开启了大学四年的求学之旅;
曾记得30年前,辅导员老师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平抚我们低落而又失意的专业情绪;
曾记得30年前,老师们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园丁精神激荡起我们对采矿专业兴趣的涟漪。
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动人的画面,一直印在我的脑海、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帘:
徐精彩老师为了获取煤炭自燃的基础数据常把自己弄得满脸尘灰;
石平五老师讲授《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程是那么生动、那么透彻、又那么引我入胜;
女中豪杰吴绍倩老师对采矿专业那么热爱、又那么饱含激情;
刘听成老师单靠丰厚的采矿知识就能立足,而又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德语和俄语。
……这些事例,不一而足,枚不胜举。
我常常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其背后的秘密、体悟其背后的神奇。也正是其中的魔力消除了我对采矿专业的顾虑、油然而生了对母校的敬意。
母校名气虽没有那么华丽,但却藏龙卧虎、人才济济。采矿工程专业表面上“傻、大、粗、黑”,但依然内含科学秘笈,只是现在我没有能力触及、没有能力深刻体味。
兴趣的唤起、目标的确立,使我们四年有了扎实的积累。带着丰收的果香、打起了行囊,我们奔赴到了祖国煤炭工业的主战场。
虽各自有着不同的阵地、不同的岗位,但都为煤炭工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是母校的一份一滴,虽没有做出什么宏伟业绩,但也为母校的校徽添加光熠:
在国内外的学术讲台,发表过演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过3本专著、发表过70余篇文章;与20多个国家的煤炭专家进行过技术交流、探讨过课题;和自己的团队将中国的采矿技术和煤机装备输出到了乌克兰、俄罗斯和土耳其;2001年7月1日第12版《人民日报》有报道我事迹的专题。
这不是自夸、也不是自擂,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点花絮,是向母校60年校庆的汇报和献礼。
水总有源、树会有根。是母校教给了我知识、是母校给了我人生的启迪、是母校给了我起飞的羽翼、是母校给了我“以鱼”的能力。
母校60华诞,一个甲子,
感谢您!祝福您!
继续远航,奔向远方!
二零一八年九月六日于北京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