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很多人都有了一个加长版的假期,而与往日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将成为人们永远抹不掉的记忆。那天跟朋友通电话,她年前回新疆探亲,返程的航班一再取消,她在母亲家已经待了20多天。前些天,惦记着自己的生意,焦躁地想辗转返程的她,此时电话里平静了许多,她说既然走不了,就好好陪陪老人吧,刚开始住不惯,现在倒有些舍不得了。对于很多身不由己的忙碌的中年人,过年回家成了一种履行责任的仪式,而真正能坐在厨房的小凳子上,一边择菜,一边听老人说说家常的时光,却变得遥远而模糊了。朋友说,这些天跟母亲睡一个炕上,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内心反而不那么焦虑了,有家,有爱,最安心。
我住的地方是这个城市不敢说最繁华,但一定是最热闹的地方。跟我家仅有一楼之隔的是一家大型综合商场,它的停车场在顶楼,平日里,每当我站在阳台上望着绕楼上上下下的车流时,总有一丝羡慕情绪涌上心头。因为虽然近在咫尺,但我基本不太有时间去那里逛。这个地方的周末,从早到晚都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然而此时,螺旋状的盘道上空无一车,寂静,无边的寂静,只有白炽灯发着冷清的光,呼应着这个地方往日的喧嚣。我在想,那些彻夜狂欢的人们,此时在家里正做些什么?这场疫情,谁都不愿发生,但它的确给了我们反思自己生活的时间和视角。
很多关于自然、生命、生活方式等的命题,触碰到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让我们在心安理得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满目繁华时,心中突然一顿:我们对大自然的享用与掠夺是否要有所节制?如果面临灭顶之灾,你有多少应对的能力?如果是我们的亲人不幸患病,我们是否还会有某种区域歧视?如果让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奔赴前线,你是否也会义无反顾?如果我们也能为危机当前的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能贡献出什么?如果要在很漫长的一个时期,我们都要在家工作和学习,没有人监督,没有人要求,我们能做到多好?
前些天,我在学生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我想知道大学生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寒假,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悟?问题大抵包括:起床和就寝的时间,假期读书的数量,有没有发展一项兴趣爱好,是否参加了抗击疫情志愿服务活动,还有对假期生活的一些感悟等。200人填写了问卷,近三成的人是在0点后入睡,9点后起床。专业书籍的学习量,近60%的学生是1-2本;而我提到的杂志、报纸、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等的阅读数量,有超过30%的人选择的是没有读过。也好有好几项数据是很令人欣慰的,比如94%的同学为家里做了一些积极的贡献包括家务,也有11%的同学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并且有超过55%的同学做了一些有助于抗击疫情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当被问到“是否利用假期发展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包括健身、音乐、英语等”,超过60% 的同学选择了“是”。在问卷的后半部分,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是否认为假期比平时更有时间提升自己?”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了:“不是。假期计划通常不能实现,因为自律不够。”
是啊,很多问题,最后都是自律的问题。这就不难理解,开学后,不止一次收到任课老师的信息,说某某学生没有按时上网课,跟我询问情况。我一联系,又是懒觉睡过了头。自律谁不懂啊,难的是做到。放假前,有几个学生期末没考好,我跟他们说,放假了好好在家补补课。前些天发微信,问他有没有看书,回答得含含糊糊的。我记得放假前,他还跟我抱怨说时间不够,要学习新课,要复习旧课,现在放假了,却还是没时间。我也记得学生总抱怨早操太辛苦,导致上午的课昏昏欲睡。可现在没了早操,还是有人不起床。当我们从父母、从老师、从上司那里,接过学习、工作、生活的管理权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像在朋友圈中偶尔晒个正能量那样,将那些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保持下去吗?
有人利用假期,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初稿;有人利用假期,减脂20斤;有人利用寒假写了一篇SCI;有人给老母亲洗了20天脚。有人痛失所爱,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有人远隔千山万水,为祖国支援物资;有人在寒风中的村头防疫点,一守就是1个月;有人流落街头,有人面临破产,有人卧病在床,但所有人都在同命运和不幸抗争,等待已然到来的春天。
我有一个学生,他的爸爸参与了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妈妈也在一线工作。一是工作忙,二是担心交叉感染,春节开始父母就没回过家。他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在家里独自一人度过了整个寒假。每次问他的近况,他都报喜不报忧。“一切都好”是他惯用的回答。他协助我召开湖北籍学生临时团支部的团日活动,还给我们支部活动制作了感人的宣传视频。他的父母令人敬佩,他也令我深深感动。
城市开始复苏,车流和人潮汇聚成了久违的生活常态。问卷中,好多学生又发出感慨:“假期要结束了,这个我上学以来最漫长的寒假啊,我本应该珍惜时间......”
珍惜,不该总停留在嘴上,时光不会为谁停留,每一次进步,都是背后默默努力的结果。当这场疫情过去,我想我们应该更能懂得珍惜,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对生活和生命报以最真诚的敬意。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