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双明教授、校友何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魏悦广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2月,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结果公布,西安科技大学9个学科榜上有名,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的A类工程学科;2018年6月,教育部公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名单,西安科技大学7个工科专业通过认证……近一段时间,西安科技大学捷报频传,这是学校百年来厚重底蕴和建校60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面对未来,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以双一流建设来全面促进学校一流本科教育。
以爱国奋斗精神和学校精神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地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坚持不懈地用家国情怀、大学精神来浇灌滋润大学生的心田,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如何补足大学生精神上的“钙质”?西安科技大学结合校史来挖掘学校精神,用闪闪发光的爱国、创新、奋斗精神来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学校的前身——西北工学院采矿系衍生于1938年的抗日战争烽火之中,承继了北洋大学、焦作工学院百年来的兴学强国、知识救国的精神。1958年,学校以交通大学(西安)采矿系、地质系及基础课部部分师资为基础成立,共同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60年来,西安科技大学扎根西部、面向全国,紧密对接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煤炭及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不仅谱写了西安科大人教育兴国、能源报国、工业强国的历史担当,还砥砺形成了“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彰显了新时代西安科大人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艰苦奋斗的价值追求。60年来,学校将爱国、创新、奋斗精神融注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培养了13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3名本科毕业生被评选为两院院士,60%以上的毕业生扎根西部,为西部煤炭行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以爱国奋斗精神和学校精神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不动摇,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点和生命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校史馆、徐精彩展览馆、地质博物馆为基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大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一流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为支撑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以本科教育为本,实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新要求,推动本科教育重新回到大学办学的核心基础地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在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人才等方面对本科教学的引领、反哺、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人才培养。
60年来,西安科技大学以学科建设龙头,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强化地矿安全及相关学科特色,突出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加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度,扶持弱势学科发展,重点加强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学术成果、学科平台和学科文化等方面建设,使学科专业“强者更强,弱者不弱”,学科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现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以地矿、安全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在2018年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工程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9个学科榜上有名。
学校构筑的良好学科格局,为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校将在建立完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把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首要职能和中心工作,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方法创新、评价反馈等举措,统筹调动一切资源来优先发展教学、服务教学、保障教学,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之中,在全校上下营造了人人重视教学、关心教学、支持教学的良好氛围。
以“四有”好老师和一流师资队伍为保障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专门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一流本科教育能否办好,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学校现有院士、国务院学位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或专家称号人才28人,省级人才或专家称号人才144人。学校128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55%,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有510人。60年来,西安科技大学涌现出了侯运广、袁耀庭、吴绍倩、刘怀恒、魏泽国、邓宝、常心坦、石平五、徐精彩教授等一批“四有”好教师和先进典型。其中,学校已故的徐精彩教授是著名煤矿防灭火专家、当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中共教育部党组2005年做出《关于向徐精彩同志学习的决定》,学习他知识报国、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为人师表的精神。以他名字命名的“精彩精神”一直激励着广大师生奋发有为,徐教授所创立的煤火灾害防治团队于2012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他的学生邓军、文虎、马砺教授等都已经成为了安全领域的知名专家,邓军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邓军教授和文虎教授还分别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和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一流教师队伍。学校一方面专门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召开了全校师德师风大会,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坚持“四个相统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另一方面,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对《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岗位设置与聘任实施办法》《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等进行了修订,建立以岗位绩效为核心的考核分配制度,全面激发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保证。
以“三个对接”和创新教育体系为基础
围绕一流本科教育,西安科技大学积极构建了一流本科教育模式,提出并实施“三对接”育人模式:一是理论与实践对接,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与科研对接,提倡教师尽可能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引入教学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三是学校与社会对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社会、融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基础厚实、作风朴实、工作扎实、为人诚实、勇于创新”,不仅是学校的本科育人的追求目标,也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广泛赞誉。
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学校不仅完善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还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三能力)为目标,由依次递进的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实践创新三个培养层次(三层次)和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实践、创新训练四个教学模块(四模块)组成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成立工程训练中心,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拥有教学实验设备2000余台,同时出台《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管理办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了全新的保障平台。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创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新实验班,重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管理、风控能力,实现从科技创新到创业磨砺的平稳过渡,为大学生创业梦想插上强健的双翼。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的有效对接,激发了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2008年至2017年期间,学科竞赛活动的辐射面和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形成了竞赛项目不断增多、参与学生逐年增长、竞赛成绩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学生在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竞赛活动中共获得国际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1185项、省级奖项2527项。
在全国高等教育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内涵发展的战略期,在我省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奋力追赶超越的关键期,学校将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推动一流本科教育,让一流本科成为西安科技大学百年办学底蕴和60年办学历史的最好注脚和生动诠释,成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厚重底色和靓丽名片。
相关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80831/html/page_04_content_000.htm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