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科  /  正文

媒体西科

分享为:

【中国煤炭报】据实创新 一位煤矿总工程师的坚持

来源:中国煤炭部  作者:孙枫凯 常安喜   编辑:   摄影:   责编: 更新时间:2018-06-12 11:41:06

点击: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煤集团柠条塔矿王建文——据实创新 一位煤矿总工程师的坚持

当了12年的总工程师,王建文赢得赞誉一片。

他的老师说:“长年在煤矿一线工作的王建文,对生产中新技术的运用接纳程度很高。”

该矿技术员说,他要求很严格。

该矿副总经理秦继华说:“和他打交道很舒服。他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干部,业务素质很高,人很坦诚。技术上看准的就一定坚持,不掩饰,敢讲自己的观点,工作效率高。我觉得,一个单位特别是领导班子里有这么个人,是这个单位的幸事。”

●本报记者 孙枫凯

通讯员 常安喜

王建文,陕煤集团陕北矿业有限公司柠条塔矿业公司(以下简称柠条塔矿)的总工程师。从2006年6月至今,在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干了12年,走出了一条持续探索研究安全技术革新领域的奋进之路。

扎根煤矿 只因热爱

1989年从西安矿业学院采矿专业毕业后,王建文就一直在煤矿工作。

大学毕业后,王建文被分配到铜川矿务局鸭口矿,在那一待就是13年。其间,鸭口矿一直是炮采,王建文想:“我是学采矿的,不能干一辈子炮采。”

因为这个想法,2002年7月,已是科长的王建文毅然选择了离开,去了即将建成投产的玉华矿。

2006年,陕北煤炭大开发如火如荼,听从组织安排,他又来到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刚开始建设的柠条塔矿。

柠条塔矿是陕煤集团在陕北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在这个平台上,王建文如鱼得水。“我是学采矿的,在这里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可以学到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和经验。”王建文说。

在王建文负责技术工作的12年里,柠条塔矿有22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有5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以来,柠条塔矿共取得全员创新成果1000余项,为公司创效增盈7.33亿元。

据实创新 接纳新科技

“据实创新”是王建文常说的一个词。“我们说的据实创新,就是以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确定科研项目。目的是解决问题,提高安全生产的效能和效益。班组、区队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科研项目的第一关。”王建文解释说。

“柠条塔矿瓦斯灾害虽小,但主要灾害也很典型:一是火,二是水。由于井下南翼到北翼有近20公里,刚投产就是多煤层开采、多采高并存,南北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加之通风路线长,该矿通风系统的复杂多变在陕北煤矿中是绝无仅有的。”王建文的老师、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教授李龙清介绍说。

柠条塔矿矿井南翼赋存水量较大,对矿井安全生产影响很大,积压大量煤炭资源无法顺利开采,导致矿井接续紧张,影响矿井产能的发挥。王建文主持做了南翼2-2煤东区开采设计和规划,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矿井形成了多煤层开采、多采高并存、南北两翼均衡生产的格局。

“长年在煤矿一线工作的王建文,对生产中新技术的运用接纳程度很高。有的科研项目,放几年不做暂时也不影响正常的生产,但王建文都是积极接纳,全力以赴配合和参与这些研究项目。”李龙清说。

要高产高效,也要降本增效。快速掘进,就是王建文据实创新的结果。

柠条塔矿在矿井设计时,支护设计相对保守,形成过度支护。矿井2013年投产后,王建文联合西安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在柠条塔矿开展了“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模拟、现场多次验证和优化,他提出快速掘进实施方案,利用高强度锚杆锚索相结合的支护优化技术,使施工和支护装备达到最优配合。这一方案实现了在支护强度不降低的情况下,降低了支护密度,简化了施工工序,大幅度提高了掘功效率,一年可以节省直接费用上千万元。

技术引进创新,也是王建文的新思路。原来综采工作面初采放顶,要使用大量火工品,危险性高,工作量大,对生产影响也大。

王建文了解到北京天地公司有一种水力压裂技术,该技术具有不用炸药、对矿井生产没有影响、工艺简单、施工人员少等优点。他立即将掌握该技术的人员请到矿上,通过现场查勘、综合计算和主要技术参数验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不久之后,这项技术在柠条塔矿推广应用,邻近矿井也积极采用了该项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在百余个矿井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此基础上,王建文首次提出了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工作面的末采。这一改,改出一个国际先进水平,使末采整体压力比之前下降30%,提高了工作面末采的安全保障。

“王建文对科研工作十分敏锐,分析超前,追求创新,常常有许多好的想法。我们的一些科研项目都是受他的启示才开展的。”西安科技大学教授谷栓成说。

有一次,王建文在街上看见工人在马路上铺免烧砖。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煤矿中令人头疼,难以处理的矸石。于是,他组织采集了煤矿的矸石样本十几吨,交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白国良教授团队做矸石混凝土的实验,并取得成功:大块矸石可做混凝土骨料,细末料可做免烧砖,开发出了煤矸石的5种用途。这一技术,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400多万元,综合效益达到2000多万元。

胆大心细 关键时刻顶得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创立的“切顶短臂梁”理论,应用在煤矿开采上,成为一个开采区域布置多个采煤工作面、0条回采巷道、0个区段煤柱的“N00工法”。这是一种无巷道掘进、无煤柱的新的采煤方法。这一采煤方法的全国首家工业性试验,就是在柠条塔矿进行的。

“我能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也是沾了‘N00工法’的光。”王建文谦虚地说。

“沾光是相互的,良好的合作才会有好的结果。”“N00工法”科研团队的负责人说。

2016年,全国首个厚煤层“110工法”(“N00工法”的前身,即1个采煤工作面、1个顺槽、不留煤柱)进行工业性试验时,王建文全身心投入,深入现场,精心组织,紧接着又先后完成了“N00工法”各装备系统设计优化45项,细节优化159项。

“科研成果的井下验证急不得,一点都不敢马虎,一丝一毫都不敢退让。”王建文说。

2016年3月24日夜班,“110工法”在井下工作面首采进行生产试验。当时,为了全过程跟踪了解,王建文在井下连续工作了25个小时。当年8月,“110工法”进行末采试验,王建文也是在井下连续跟了两个班,直到剩余的16米推采结束才升井。

“试验期间,我多次和科研项目组沟通。专家的理论虽然很超前,但煤矿井下的现场情况千差万别,尤其是国内和世界首次井下试验研究,无先例借鉴,许多未知的风险和问题随时会出现。实施方案和所有设计图纸都是各专业技术人员做的,我是图纸上的最后签字人,也是最后把关的直接负责人,压力很大。集团投入了上亿元的资金,柠条塔矿和项目团队近400人的劳动付出凝聚成的阶段性成果,就摆在偌大的井下现场等待试验,稍有差错将付诸东流。没有十足的把握,我肯定不会签字。自己不盯在现场,我也不会安心,睡不着觉的。试验遇到困难、进行到关键环节的时候,满脑子里全是现场景象,有时候晚上从床上爬起来写设计方案。”王建文解释说。

“N00工法”现在已经被写入《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成果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第三次矿业科学技术革命。

2017年4月19日,神木市大柳塔镇板定梁塔矿发生透水事故,6人被困井下,多方救援力量赶赴现场紧急救援,王建文就是其中的一员。救援成功后开展的事故调查,王建文也应邀参加。

“他不是正式的调查组成员,专家组的名单上也没有他,他是我们技术分析组请来帮忙的。但这几天的工作,体现了王建文的大局意识,展现了他很好的业务能力。”陕西煤监局榆林监察分局副局长兼总工张文化回忆说。

除救护队员救援之外,王建文一行是最早进入井下事故现场的。“进入综采面,现场采集基础数据,一路很危险。我见证了王建文的胆识、说干就干的果断和干就要把事干好的敬业精神。他们采集的数据非常全面,现场确定了出水点,证明了王建文之前的判断非常正确。”张文化赞赏地说。

好的平台 书写精彩人生

王建文的主要科研成果都是在柠条塔矿取得的。因此,他感慨地说:“没有柠条塔矿这个平台,就没有我的今天。柠条塔煤矿的科研创新能走在前列,是各级组织、领导支持和肯定的结果,我只是做了一个总工程师该做的工作。”

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除了有了好的平台外,还要有科学的管理。作为总工程师,王建文非常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

“我当技术员时,王总要求作业规程要手写,图纸要手绘。我习惯了在电脑上快速工作,开始时对这个要求很不理解,但手写、手绘了一遍之后,我感觉受益匪浅。平时技术员写规程,一句话:把安全绳挂好。王总要求要具体:挂到啥位置,如何操作,都要说清楚,规程要写的和说明书一样全面、详细。”生产管理部副部长刘辉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矿上每季度都要对公司所有技术员进行考试,实行年度末位淘汰制。王总要求很严。”

“和他打交道很舒服。他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干部,业务素质很高,人很坦诚。技术上看准的就一定坚持,不掩饰,敢讲自己的观点,工作效率高。我觉得,一个单位特别是领导班子里有这么个人,是这个单位的幸事。”柠条塔矿副总经理秦继华说。

近30年来,王建文始终坚守在煤矿安全技术革新的前沿,专注于煤矿安全技术领域的研究探索,发表专业技术论文30多篇。他先后获得全国煤矿支护先进个人、陕西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邱学晶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