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科  /  正文

媒体西科

分享为:

【陕西日报】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展现新作为

来源:  作者:来兴平   编辑:子衿   摄影:   责编:文暄 更新时间:2024-04-30 16:43:52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义不容辞。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陕西是国家能源大省。作为服务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校,要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立足陕西和西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平台,围绕煤化工产业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聚力攻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好陕西经济社会和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形成。

先立后破,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

科学技术是牵引生产力全要素变革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是先进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生产力发展规律看,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本质就在于创新,而生产力越发达,科学技术相比其他生产要素驱动作用就越突出;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历次工业变革中,科技创新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任何国家和地区掌握了科技优势往往就占据了社会发展的先发赛道。谁抢占了科技“制高点”“最前沿”,谁就赢得了新机遇、赢得了话语权。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的煤炭主体能源位置不会改变,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高校要以更大视野聚焦时代变化,以更大胸怀迎接产业变革,把握好“立”和“破”的辩证关系,提早谋划、提早布局,抢占新赛道,运用先“立”后“破”来破解难题,扎实稳妥地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要聚焦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煤电清洁低碳化改造等重点领域,在“能源+”“安全+”“智能+”“低碳+”等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建设,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新机制,不断增强服务产业的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依托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在理论阐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真下功夫、下真功夫,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插上科技创新“翅膀”。

因地制宜,以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产生并发挥创新能力的主体,在推进生产力要素开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资源。陕西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快,蕴藏着强劲的人才实力和科创潜能。高校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提前布局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探索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使高校学子的创新意识、思维模式跟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要主动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关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需求,因校制宜推进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敢于在新领域“超越”、在新赛道“领跑”的青年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体系,不断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打造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化“三全育人”,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以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赋能青年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分类指导,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赋能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科技创新从知识形态成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经过产业的检验完善、转换加速。科技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必须通畅“创新链”“产业链”的双向融合机制。因此,推动“双链”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产业体系重构等发展环节,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这是新形势下应对风险挑战、掌握发展主动、实现换道超车的主要突破口。高校要积极对接秦创原总窗口,进一步深化“三项改革”,推动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支持激励机制,努力使科技成果转化更贴近产业需求、战略需求、现实需求,激发师生成果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坚定有组织科研和合作转化的改革理念,着眼于开放、创新、协作的发展模式,通过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打破行业壁垒,缩短转化链路,积极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要以大学科技园、双碳未来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平台建设为契机,打造新质生产力技术攻关、理论阐释的科创矩阵,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展现新作为。

面对新使命、新要求,西安科技大学作为省部共建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四个面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提升能源、安全行业科技水平为立足点,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科技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巩固科研优势,拓展科研领域,加强重大科技难题攻关和成果转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文章刊载于2024年4月30日陕西日报7版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4/30/content_867538.html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