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们迎来了西安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华诞,在这喜庆的日子,我们缅怀为西安科技大学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前辈,也不会忘记千千万万个科大毕业生,他们在国家煤炭战线和各条战线上作出的成绩,为母校争了光,我们为他们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王明瑞就是其中一位。
采煤一线上的矿院毕业生
王明瑞就是我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她1956年考入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咸阳),1957年高校调整入西安交大,1958年根据国家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西安矿业学院,就把西安交大采矿系转入西安矿院采矿系。作为西安矿院第二届毕业生,王明瑞于1961年毕业分配到铜川矿务局,从此开始了她在煤炭战线上奋斗、创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生涯。
王明瑞分配到铜川矿务局后,被分配到李家塔煤矿,担任采掘技术员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直到1970年,从此她和煤矿结下了深厚的情怀,十年中,她坚持经常下井,深入到掘进头和采煤工作面,在老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很快地能够承担了矿井各项设计工作,先后完成了矿井井下火药库,变压器峒室和绞车房等设计工作,最后能独立完成矿井采区设计和回采工作面施工设计,十年的生产实践的锻炼,使她成为在煤矿生产建设中能独挡一面的技术人员。1970年,根据煤炭需求量增加的情况,铜川矿务局决定自筹资金,在焦坪矿区内现有露天矿和平峒范围以外的边角区域开发建设前卫斜井和永红斜井,设计年产量为15万吨,设计两三年时间建成。为此,铜川矿务局从李家塔矿成建制地调干部和工人,包建包产前卫斜井,王明瑞被调到前卫斜井担任技术员。
开创“由于有了在李家塔矿十年的工作经验,王明瑞承担了前卫斜井的整体设计和施工的全部工作,在主井筒工程施工中,她根据地质情况,决定采用当时推广的先进技术—瞄杆支护方式(金属和木质两种),整个开拓巷道工程就节约了坑木1400立方米,锚杆支护的施工技术简单,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加快了建井速度,两年之内矿井就达到了年产15万吨的水平。这一技术在以后的巷道掘进和回采工作面也进行了全面地推广,大大地提高了回采工作面顶板控制的安全性。
前卫斜井开采煤层为8-12m的特厚煤层,煤层有自燃性,老采空区多,为提高回收率,王明瑞对以往的峒室开采方法进行了突破性的改进,提出了“吕”字形采煤方法,实现了8-12M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回收率大大超过了峒室采煤法。
开创“吕”字采煤法成效显著
由于有了在李家塔矿十年的工作经验,王明瑞承担了前卫斜井的整体设计和施工的全部工作,在主井筒工程施工中,她根据地质情况,决定采用当时推广的先进技术—瞄杆支护方式(金属和木质两种),整个开拓巷道工程就节约了坑木1400立方米,锚杆支护的施工技术简单,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加快了建井速度,两年之内矿井就达到了年产15万吨的水平。这一技术在以后的巷道掘进和回采工作面也进行了全面地推广,大大地提高了回采工作面顶板控制的安全性。
前卫斜井开采煤层为8-12m的特厚煤层,煤层有自燃性,老采空区多,为提高回收率,王明瑞对以往的峒室开采方法进行了突破性的改进,提出了“吕”字形采煤方法,实现了8-12M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回收率大大超过了峒室采煤法。
焦坪矿区冬季气温最低到零下18℃,前卫斜井井筒结冰严重,矿车频繁掉道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和工人的人身安全,当时矿上资金不足,买不到适合的采暖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王明瑞学习了热工学理论知识,认真核算了热量传导数据,并结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提出了一整套的井筒采暖系统设计方案,当时的领导担心设计方案不安全,不肯批准,她为此专门到矿务局向总工程师作了汇报,从各个方面论证其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最终得到了矿务局总工程师的批准。设计方案得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系统一直用到前卫斜井采煤结束矿井报废为止。
由于在前卫斜井仅仅两年的工作中,独立地完成了矿井设计,巷道掘进中推广应用了先进的锚杆支护技术,在开采特厚煤层中创造了“吕”字形采煤方法,在井口防冻取暖上创造性地用“土”办法设计出了一套实用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这些成绩,王明瑞于1972年被铜川矿务局提升为采矿工程师,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提升的第一批工程师。
背负重压的业务全能王
1973年矿内调动,她被调到焦平矿生产科工作,焦坪煤矿下辖四个单位:前河露天矿、东背塔平峒、前卫斜井和永红斜井,合计设计年产105万吨,这是一个多种开拓方式,多种采煤方法,多种采煤设备和煤层自燃发火的一座煤矿,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工作内容,促使她更要认真学习充实自己,为了做好工作,她把孩子送到西安让母亲帮助抚养,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经过几年的实践,全面地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掌握了全矿的生产技术工作,1977年她被提升为焦坪煤矿的副总工程师,当时没有总工程师,她实际上担负起了总工程师的工作。在她担任总工程师的工作中,矿上没有给她配备机电副总和地质副总,可见她的担子和工作压力有多大,这更促使她在机电和地质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使自己成为能统筹全局并有各个专业能力的技术负责人。
当时焦平煤矿下属的前河露天矿,由于过度采煤,使剥采比失调,采煤面不能正常接续,几乎到了无煤可采的局面。为此露天矿的采煤技术员贾玉玲提出了用定向大爆破的方法揭露煤层,以确保采煤的接续,当时反对的声音也不少,主要考虑爆破是在矿区内进行,距高度为34m的选煤楼只有700m,还有300m长的皮带走廊,距东背塔平峒口和办公楼也较近,担心安全问题。但是王明瑞经过多次调研并多次组织会议研究,最后她决定采用定向抛掷大爆破方案。在这一工作中她首先认真抓大爆破设计方案,并安排矿机关安全部门编制安全操作规程和爆破时地面防护规划等。在露天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工人开挖导峒,放置炸药,同时聘请西安冶院老师用他们的先进通信设备及电路连接技术并在现场具体指导,经过两个月的施工准备,于1977年7月19日成功实现了一次双侧抛掷大爆破,装药量为284.4吨,爆破土石方量41.2万立方米,使标高为1420m以上高度为30m的山体一次被削去,土石方被抛入两侧沟底,大爆破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爆破面平整,稍加整理即可形成采煤工作面,为露天矿生产接续和扩大生产打下了可靠的基础,这一大爆破工程为陕西省首例。
1980年开始,王明瑞又在东背塔平峒大力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当时对于这一新技术应用还有一定的阻力,但她坚决进行推广应用,将综采设备安装在100m 的工作面上,成功地进行综合机械化采煤,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确保了安全生产,根据两个月的投产情况推算,一个综采工作面就能完成矿井45万吨的产量。在担任副总期间,在她和矿领导及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煤产量逐年提高,最高年产量达154万吨,连续三年每年给铜川矿务局上交利润900万元以上。
科研硕果累累 反哺煤矿一线工作
从1961年大学毕业至1980年,王明瑞在煤矿生产第一线连续工作了20年,从技术员到矿总工程师,在技术工作中不断创新,解决了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创造出明显的业绩。1980年她被调到了陕西省煤炭厅安监局担任安全监察员,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她继续努力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编写了《煤矿五大自燃灾害》、《煤矿防灭火》和《煤矿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等讲义,在全省范围内宣传和推动煤矿安全工作。
1985年省煤炭厅内部调整,她又调到科技处当副处长、处长,科技处是一个综合部门,主要工作是负责煤炭系统的科研立项、实施、成果鉴定和推广工作,为提高省煤炭企业技术管理水平,推行计量和质量的国家标准,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分管陕西省煤炭学会和煤炭科技期刊《陕西煤炭技术》以及煤炭科普教育等工作。在科技处的繁忙工作中,她还不断学习新生事物,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获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感恩母校 为教师排忧解难
王明瑞1980年调到省煤炭厅工作以后,与母校的联系机会多了,她担任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经常与学校老师联合举办科研成果交流会,请老师给机关和矿区的技术人员讲煤炭科技动态和先进技术,她还应聘到母校为大学毕业生介绍煤矿情况和自己的经历,鼓励毕业生到煤炭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她尤其关心矿院老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我(田家琦)1991-1993年完成了煤炭部科研项目“矿山测量图符号和文字注记的转印技术”,已通过了煤炭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建议在煤矿中推广应用,但我一直没有找到推广应用的渠道,使科研成果束之高阁。1996年我将这一情况向当时在省煤厅任副总和科技处长的王明瑞进行了汇报,她看到研究成果及样品后,立即表态要在全省煤炭系统推广应用在这一成果,拨了专款让我购置相关器材和材料做推广准备,并通知各矿务局,安排我到各矿务局给各矿人员介绍转技术的实施方法,使这一技术成果在陕西煤炭系统的25个基层单位得到推广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矿图绘制的质量和速度。
1991年前后,在煤炭部生产司地测处的帮助下,下文件在全国煤炭征集测量工作失误和事故事例,让我编写《煤炭测量工作失误及事故分析与预防》一书,根据所征集事例及我在煤炭测量工作十九年的经历及同行提供的一些资料(共100多例),我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发生原因,并结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提出了预防具体措施,写出了《煤矿测量工作失误事故分析与预防》一书的书稿,共12万字。但因煤炭出版社要“赞助费”才能给出版,最后因“赞助费”问题没有解决而未能出版,书稿束之高阁,1998年我与王明瑞谈到此事时,他让我拿书稿给她看,她看后立即表态,让我把书稿压缩成6万字,在《陕西煤炭技术》上分两期连载(1998),该刊物在全国发行,因而能在煤炭系统内得到推广。
王明瑞从1961年毕业到1997年退休,在煤炭战线上工作了37年,退休后又在省煤炭学会工作5年,2002年才完全退下来。她在煤炭战线上奋斗了41年。王明瑞今年已经八十周岁,她为国家煤炭事业奉献了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母校增添了光彩。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