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科人物  /  正文

西科人物

分享为:

矿井深处的青春之歌——记我校校友、大学生采煤班班长董刚

来源:其他  作者:   编辑:   摄影:   责编: 更新时间:2016-12-10 15:16:54

点击:

董刚,1983年生,中共党员,工学硕士,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综采四队大学生采煤班班长。

2006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作为免试硕士生继续深造。2009年7月,他从西安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放弃到某研究院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工作机会,选择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做了名一线采煤工。

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11名队友驾驭着我国首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在800米的井下安全采煤300多万吨,相当于该矿273名普通采煤工同期的总产量,创造了全国同类煤矿工效第一的记录。他先后被评为矿上的“十佳青年”、“科技标兵”。

2011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他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做典型发言,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jpg

中华全国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董刚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发言

在择业的十字路口,他选择到煤矿去

董刚2002年9月考入我校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在上大学二年级时因思想进步和学习成绩优秀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仅能搞好自己的学习,还担任了校学生会干部,展现了很强的组织才干。

说起自己的学生董刚,硕士生导师杜京义说:“董刚的特点是:爱钻研,能吃苦,能和周围的人很好地相处。我和董刚的关系就像过去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

2006年7月,董刚大学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秀作为免试研究生被批准继续在母校深造。他带着欣喜的心情,回了一趟家,但在家里只呆了一周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学校。7、8月的西安,酷暑难耐,气温在36℃左右徘徊,人们汗流浃背、寝食难安。而董刚却整天跟着导师在实验室做实验,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就脱掉上衣、光着膀子。

在大学四年级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董刚就首次参与了导师的 “JCK-2J绞车自动控制仪”技术项目研究。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董刚又参与了导师的“秸秆发电厂生物质发电秸秆捆抓斗起重机控制系统研制”项目。

经过两个项目的科技攻关,导师杜京义决定给董刚一次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机会。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在导师的指导下,董刚顺利完成“1600吨锻压机控制系统改造”项目的设计及现场调试工作。当时的哈尔滨天寒地冻,十分寒冷。为了尽快做好设备的现场调试,董刚退掉离工地较远的招待所房子,住到工地的配电值班室。值班师傅睡在床上,他睡在沙发上。当他要离开哈尔滨的时候,现场的技术人员及工人师傅都舍不得他回学校。

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董刚参与了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委托的“LF炉节能装置的研制”项目,主要承担设计及现场调试工作。通过现场接触,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信息与控制研究所苏所长看上董刚,多次动员他硕士毕业后到研究院工作。后来苏所长又和董刚的硕导杜京义联系,希望董刚到研究院工作。

面对国内一流研究院伸出的橄榄枝,董刚也心动过。在择业的十字路口,董刚和导师及朋友反复讨论,凭他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单位,最后他却做出了让人吃惊的决定:到最能发挥他价值的煤矿企业去。

听到家里的独生子研究生毕业后要回到家乡的平顶山煤矿去下井采煤,与平时的左邻右舍工友们一起干活,董刚的父母和奶奶死活都不理解。董刚笑着对父母说:“你们先别忙着反对我的选择,还是让时间来证明吧。”

当得知白净文弱、成绩优异的董刚自愿到煤矿当一名 “煤黑子”,他所有的同学都震惊不已,都在他的QQ上留言里问了董刚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他的回答:“大家的志向不一样,决定了我们选择的不同。我从小在矿山长大,这里有我割舍不掉的梦想。”

33.jpg

2009年7月,董刚从西安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董刚在校期间与同学在一起

衣着工装的董刚

为了总书记的重托,大学生采煤班应运而生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过去一直没有攻克自动化综采设备的核心技术——电子控制系统。而对煤炭企业来说,减人提效、促进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就是实现综合自动化采煤。

2007年“五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视察时明确指示,要想办法把自动化综采设备的核心技术——电子控制系统攻下来。

河南省委、省政府迅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联合多家单位,加大攻关力度,加快自动化设备升级,并决定把试点放在中平能化集团,在六矿上马一套国产自动化综采工作面,为攻克采煤机的核心技术积累经验。

为了更好地驾驭这全国首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六矿领导班子决定,从招聘到矿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择“骑手”, 组建“大学生采煤班”来操纵这套设备。董刚得知消息后,立即主动要求参加这个大学生井下采煤班。他表态说:“我的愿望就是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就这样,由两名硕士生、4名本科生和6名大专生组成的大学生采煤班诞生了。

一个由大学生组成的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煤矿一线生产班组,注定有别于一个普通生产班组。与其说它是一个采煤班组,不如说它是一个技术研发的团队。而平时爱钻研的董刚很快就琢磨出新的东西,成了班里的创新带头人。

2009年8月,董刚到六矿综采四队不久,就发现了综采自动化设备管理的漏洞。他回忆,有一天开会,急需设备检修记录,但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就想,假如能有一个带检索功能、存入文档的软件该有多好。当想法得到当时的班长谢绍伟首肯后,他便立即着手开始电脑编程。

他过去在学校主要学的是芯片编程,电脑编程接触很少。在编程过程中,班里的同事王文博、魏克强、杨双林,替他找了许多书籍,他自己查阅了五六本有关编程语言的书籍,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电子图书,又自己花钱到书店买了三四本书籍翻阅,仍然感到许多问题难以解答。

在困难面前,他没有服输。他说,感觉就像当研究生时做电路板一样,常常因为一个数据,需要反复修改完善三四个小时。有一次升井,他坐在乘人皮带上还在思考,多亏同伴提醒,不然就坐过了。回到家里,他经常干到夜里三四点钟,一个又一个疑团慢慢被解开了。两个月以后,随着最后一个参数的正确配置完成,他的脸上终于绽开了成功的喜悦。他用两个月时间发明的综采自动化精细管理软件,被大家誉为“董刚软件”。

“董刚软件”于2010年初投用以后,不仅填补了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精细管理微机化的空白,而且对促进整个综采生产设备管理升级也有着显著的推广意义。据测算,该软件一年就能创造出24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在近两年的时间内,这个大学生采煤班先后完成了13项技术攻关任务,实现了综采工作面“跳眼”、“搬家”一次性试车成功。

董刚和同事在综采设备控制室

平均年龄26岁的大学生采煤班

做梦都想着安全,安全才能出效益

“我是在2009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到平煤股份六矿的。9月2日第一次下的井。9月8日,平顶山的新华四矿瓦斯爆炸,井下当班93人,最终76人死亡,15人受伤。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让我做梦都想着安全。”董刚回忆说。

那是2009年9月中旬的一天,董刚进入综采四队不久,第一次纠正别人的行为,差点和对方干起仗来。当天下午2点半左右,董刚所在的检修班刚进入戊8—22190采面。瓦斯检测仪显示,瓦斯浓度达到了0.6,已超出正常值的一倍,而采煤司机“收割”正酣,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紧走几步拉下采煤机电闸。

正在工作的采煤工不乐意了:“为啥要断电?”董刚说:“瓦斯浓度太大,必须停车!”采煤工说:“你们身上没有产量考核,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董刚说:“这不是考核不考核的问题,不安全坚决不能生产。”采煤工说:“好、好、好,你们牛气。俺要向矿调度中心反映你破坏生产,叫你‘吃不了兜着走’。”董刚理直气壮地说:“向谁反映也没用,不能要钱不要命!”该矿调度中心接到情况汇报后,通知采面必须等到瓦斯浓度降下来后再进行生产,此事才得以平息。

经过几件事,董刚认识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是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制度。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组管理规章制度必不可少,制度制定得再细致、再严谨,关键在执行上,最终要落实到人的行为上。”

为了保证大学生采煤班的安全生产,董刚和谢绍伟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完善适合大学生采煤班管理办法,几经修改后确定为“大学生采煤班‘6532’工作法”,即:集中与自学、学习与实践、请进与走出、学外与树内、携手与提高、专业与通用相结合的“六个结合”学习法;必须坚持隐患排查、坚持定时确认、坚持手指口述、坚持定期重启、坚持实时互动的“五个必须”安全管理法;引导自强自信、引导爱岗敬业、引导团队协作的“三步引导”思想教育法和开展导师带徒、创新增效“两项活动”。

大学生采煤班还创新性地开展了生产全要素分析研究,以四天为一个周期,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设备、物资、方法、环境、信息通讯等六要素进行动态分析、全面诊断,创造性地提出全过程安全管理新模式。他们的成果在全矿推广后,有效提高了全矿职工的自主保安能力。

管理保安全,安全出效益。据统计,大学生采煤班目前已累计安全采煤300多万吨,占同期该矿原煤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该矿同期273名工人的总产量,在全国同类条件矿井中取得工效第一的成绩。他们现在自动化综采工作面实际操作人员仅需两三人,日产原煤就能达6000吨以上。

3.jpg

董刚和他的导师杜京义

大学生到基层更能体现价值

董刚和他与众不同的团队队友,现在最陶醉的是:在井下800米巷道内,将电脑鼠标轻轻一点,让庞大的综采设备立即轰鸣地旋转起来。他们在启动综采机按钮的同时,不仅开启了煤矿生产方式的变革之路,也扬起了自己人生理想的风帆。如今,这个与众不同的团队正引起人们广泛地好评,也再次佐证了大学生到基层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

2011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在明亮灯光和五彩的鲜花的映衬下,眉目清秀的董刚被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摄影镜头推上发言席,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代表作了题为《让青春在800米井下绽放》的典型发言。

他深情地谈了四点体会:坚定“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大学生到生产一线去才更能体现价值;坚信“知识只有和实践结合才更有力量”,把一线岗位作为技术创新的舞台;坚持“科技保安、智慧增安”,让科技创新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坚守“是党员就要当先锋、做表率”,在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创先争优。

在热烈掌声的涌动下,一脸谦和笑容的董刚说:“两年来,从大学生到采煤工,我们用行动为青春画出了一张美丽的画卷。我们的事迹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托人给班里小伙儿介绍对象的就没有断过,有的姑娘甚至手捧玫瑰花在井口等候意中人。每看到这些,大家都感慨地说:在基层干照样有出息,当矿工照样有人爱。”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董刚颁发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奖牌,还亲切接见董刚。王兆国同志对董刚说:“生产一线正在逐步普及先进技术,十分需要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到一线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那里搞创新有利于产业升级。你们能这样做很好,你们的事迹很感人,大学生能到基层去能到生产一线去,这对我们国家的‘十二五’建设很有意义,年轻人在基层踏踏实实干,这样很好。”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生董刚选择到煤矿就业,并干出突出的成绩的先进事迹,经报道后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安、校长苏三庆接受采访时说:我校毕业生董刚选择到急需人才的煤矿企业一线就业,在平凡艰苦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体现了奉献、求知、创新、进取的精神,我们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董刚同志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发扬了我校“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精神,彰显了我校“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工作扎实、作风朴实、勇于创新”的育人特色,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精神追求。我们号召我校广大学生,向董刚校友学习,志存高远,发奋读书,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施展才华,为国家煤炭行业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董刚和大学生采煤班同事井下作业


大学生采煤班的成员们在井下等待人车升井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怀海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