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  正文

理论园地

分享为:

挖掘释放贸易对扩大就业的潜力

来源:  作者:   编辑:资料管理员   摄影:   责编: 更新时间:2019-06-25 15:14:33

点击: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劳动力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贸易与就业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课题。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就,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更好研究贸易业的关系,在坚定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稳定国内就业、不断扩大就业。

从长期和整体看,贸易会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高技能工人就业、劳动力工资提高以及妇女就业等产生积极影响。(图片来源:东方IC)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在就业数量方面,外包和国际投资使发达国家的就业外移,出现劳动力全球化趋势;在就业质量方面,随着劳动力国际流动和转移,贸易与失业、贸易与不平等、贸易与工作安全等问题也相继出现。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开始高度重视贸易全球化对就业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对此联合开展研究,讨论的议题包括:

最新研究显示,从长期和整体看,贸易会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高技能工人就业、劳动力工资提高以及妇女就业等产生积极影响。贸易对就业水平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 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都创造就业

  • 贸易影响劳动力的部门结构、技能结构和性别结构

  • 贸易全球化会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

进口带动就业的路径,一是进口中间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市场扩张,并随着销售收入的提高带动就业;二是进口产品刺激竞争与创新,有利于提升一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从而带动就业。

从劳动力部门结构变化来看,贸易增加了服务业就业。贸易在带来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导致就业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由于发达国家在商务服务、研发、设计及金融服务等可贸易服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贸易会促使这些国家专门发展可贸易服务业生产,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就业机会,服务业作为创造就业和劳动收入来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这种变化。贸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加速就业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

从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化来看,贸易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贸易开放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妇女的就业机会,缩小了男女工资差距;贸易的竞争效应减少了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为女性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电子商务发展和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妇女进入全球市场,也提升了女性的就业机会。

第三,贸易影响工资收入

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差异决定各国的比较优势。当一国开放实行自由贸易时,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实际工资因贸易开放而提高。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相对于此前工业革命对就业的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就业的影响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就业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将更明显。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复杂变化,必须将稳就业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在推动贸易发展的同时,着力稳定并且扩大就业。

  • 一是积极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继续发挥中国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的引领作用,更好稳定市场信心和国际社会预期。

    三是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降低贸易成本,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新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且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应着力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降低贸易成本。可考虑在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同时,在上海等自贸区继续创新试点,保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以进口扩大倒逼国内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打造我国出口竞争新优势。当前,进口作为价值增值和出口的一环,也有助于扩大就业。为此,我国探索稳就业的思路应从稳定和扩大出口拓展到统筹扩大进出口,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溢出效应,打造我国出口竞争新优势。

    创造就业需更好挖掘服务贸易潜力

  •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释放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扩大新增就业的潜力

  • 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

  • 以开放促创新,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目前全球就业的一半以上都在服务业。贸易对劳动力就业部门结构的影响也显示,就业正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同时,按照价值增值统计,服务贸易在总贸易中的占比已超过40%,因此从长期来看,未来创造就业的潜力重点体现在服务业。

我国应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开放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开放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与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创造新增就业。

为此,应完善我国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将教育置于改革的优先地位,扩大教育市场开放,在完善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各种市场主体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培育大学生、退伍军人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促使其进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领域就业;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可考虑放宽对国际自然人流动的限制,消除劳动力、人才流动的障碍。

目前,世界贸易发展已经开始迈向以数字贸易为主的新阶段,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我国已加入了电子商务规则谈判。我们需更好对接全球服务贸易规则最新变化,加快推动建立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开放促创新,提高制度创新的质量,大力促进数字贸易发展,为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女性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来源:经济日报)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逸心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