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分享为:

一条路的故事

来源: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汉语言文学1701班  作者:付海兰   编辑:   摄影:   责编: 更新时间:2018-05-18 14:46:37

点击:

我家门前的这条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路,像是我眼看着一点点长大的孩子。

一个小乡村,虽说是彝汉杂居,但汉族同胞都集中沿着集市而住,彝族同胞都居住在四周的村子里,形成一个同心圆的居住模式。彝族同胞磕磕巴巴讲着汉语,汉族同胞吞吞吐吐学着彝语,和和睦睦,安详宁静。小乡村坐落在山脚下,极目远眺,山的那边还是山。人们的视线也被挡在了这一方天空下。彝汉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一生靠天吃饭,日子终究过得拮据。

物物交换的现象普遍存在。彝族年是一年里日日夜夜期盼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可以用过年猪的毛去换麦芽糖,可以用家里面的玉米、麦子去换甘蔗、橘子。从外面世界进来的,装着水果、点心的车还有做生意的人,都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好朋友,我们一年才相聚一次。久别重逢的喜悦过后便开始心疼他们,在这么狭窄的,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这辆小农用车是经历了怎样的颠簸才能站在我们的面前啊。以物易物还有一种形式,便是拿头发换火柴、针线、耳环、头绳……每天,妈妈梳完头发,总是会把绕在梳子上、掉在衣服上的头发一根不剩地拾起,揉成一小团一小团塞进门前挂着的一个塑料袋里。日积月累,袋子越来越鼓。我那时候总是担心妈妈的头发都掉光了成了光头可怎么办呀,可妈妈却一点也不忧虑,似乎反而有点开心。因为过不久,那个背着很大的包袱,拄着根木棍的汉族叔叔就会吆喝着走进村子。村里的三姑六婆邀约着,提着自己一袋子的掉发,像小姑娘一样兴高采烈地去挑选那包袱里面的东西。双方语言不通,指手画脚的最后还是把生意做成了,各取所需。火柴是最先要拿在手里的,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烧火做饭,爸爸们抽烟点火全靠它。如果发量充足就还可以挑选其他的东西。花花绿绿的头绳、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耳环、戒指,妈妈们需要的各色棉线、纽扣。我们家里面的火柴,用来缝缝补补的针线全是妈妈的掉发挣来的。我第一个扎头发的头花也是在那个包袱里翻来翻去,翻了半天选出来的。我那时不懂汉语,一直想问问那个叔叔是从哪里来的,他拿这些头发干嘛,只是无奈无法开口。只听村里面的人模模糊糊说是从外面拄着木棍一路走进来的,鬼知道他拿这些头发去干啥。在哪里吃,在哪里住一概不知。看着门前这条通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泥巴路,看着它延伸进远处的那座山里,那座山的背后,是一座更高大的山。我想也许那里也有一个像我们这里一样的村子。

2004年,我上小学了。21世纪,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门前的路还是泥巴路,只是被加宽了,还凿了一条沟渠。那时候讨厌极了这条路。多风季节,路上尘土飞扬。从家里一路吃土到学校,又从学校灰头土脸回到家里。在路上和小伙伴玩游戏,你追我跑,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刚换上的新衣裳就光荣牺牲了,回家挨骂是少不了的。下雨天,便更是灾难了。到处坑坑洼洼,积着水,一路泥泞,一不小心便滑倒在水坑里躺着。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和着稀泥,发着抖,还不忘彼此宽慰,庆幸是下雨天,回家不会挨骂了。唯一一个好处是路加宽后,路上似乎热闹起来了,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大卡车也会随时出现那么几辆了。爬拖拉机是上学路上最刺激的事了。路凹凸不平,师傅开得很慢。一看见拖拉机来了,便一窝蜂全拥上去,大的孩子一步就跃上去了,然后趴在上面大声喊叫伸手拉后面小的。小的孩子使出吃奶的劲一路狂奔,等全部都上了拖拉机后大家都累的要虚脱了,互相看着憨憨傻笑。等元气恢复,又是一路叽叽喳喳,欢声笑语。

不久,传来了一个消息,乡里有去城里的班车了,一天一趟。城市,感觉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如今却可以坐着班车抵达了。这个消息就像个炮弹一样,震醒了山里的人,唤起了他们内心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乡政府里的干部随时来村里宣传国家政策,村里面的叔叔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听着听着他们就集体坐着班车去了城里。爸爸说他要去外面打工了,回来给我们买好多好吃的。他们坐进那辆又大又长的车里,也许是不舍、激动、不安混杂着的情绪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他们那时的表情都怪怪的。没有书信,没有电话,一去就是一年,杳无音信,唯有日日夜夜的思念。所幸过年的时候都回来了,带回来了太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事情,我们一时接受不过来,就不停的询问。原来门前的这条泥巴路真的通向很远的很远的地方,坐车坐一天才到城里,路绕着山弯弯曲曲曼延着,车子一路不停颠簸,噼里啪啦乱响,车里面的人被摇晃得快把心肝肺都要吐出来了。这样一条路让人望而生畏。

“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这个小山村终归没有被遗忘,泥巴路要换新颜了。国家的扶持力度很大,很快资金就筹集完毕,泥巴路向水泥路的转变很快就完成了。只可惜那时我在外地求学,没有亲眼见证这奇迹般的时刻。等我回来的时候,一条宽大整洁的水泥路就躺在了我家门口。公路终于通了,小乡村也与外面的世界接轨了,去城里的班车增加了一辆,花费的时间整整缩短了一半。小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彝族同胞们的汉语说得越来越流利了,出去打工挣钱的人越来越多,农民们不只是靠种庄稼过活了,果树,经济作物被他们料理得井井有条,农家人的腰包鼓起来了。从外面进来的人越来越多,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任人随意挑选,物物交换的时代已经宣告终止了。今年,又有一条公路修建完成,原来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城里,一路颠簸已经不复存在。村里的三姑六婆见面寒暄不再是你家鸡怎么样,猪怎么样,而是说最近哪个电视剧好看,哪件衣服穿着显身材……当跟她们提起童年的记忆时,她们说:“哎哟,那几年日子过得造孽得很哦,你们这些娃娃是赶上好时代咯”。

就是这样一条路,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和历史。它是遥远大山深处里一个小乡村繁荣起来的见证,也是我们亲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见证。这条路的过往我会铭记,它的故事还在继续……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逸心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