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文人”一词,即会写文章的读书人。文人孱弱,弱不禁风,文人主墨,武人主攻,这或许是现代素来对于文人的印象。而在我所了解的,历史文人不仅仅是谈笑于鸿儒,笔墨于纸砚台,更是一种文化的操守,文学的底蕴,精神的传承,风骨的留存。
我对文人的理解,乃从读《西南联大行思路》开始深刻,如若没有在抗日战争中坚守气节与使命的那一代人前仆后继,中华文化气节何在。民国时期烽火战乱连天,即使如此,仍有志者砥砺前行,“绝檄移栽桢干质,重整河山待后生。”七七事变,日军轰炸北平,为了保住中国学府的火种,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三位校长筚路蓝缕,毅然将清华、北大、南开迁于云南,成立西南联大直至抗战胜利。
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梅贻琦仍秉持“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教育的热血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代伟人。潘光旦老年独腿却骑马于深山里研究民族文化,这就是老一辈人的治学态度,钻研学术,忘乎所以,确有一腔血性和不死不休的毅力;闻一多明知国民党特务潜伏暗杀,却为宣扬民主,毅然赴死,可谓“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两弹元勋”邓稼先,决然隔绝一切研究核技术而患病癌症“死而无憾”。陈寅恪三世爱国,老父陈三立宁死不离开故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历史可以借鉴,但不能模仿,现在我们应思考从中可以提炼出什么内涵,当然不是仿古效今,而是通彻透底。在教育方面,现代大学文化应如何与大学生风范相结合,体制与兴趣应如何相辅相成,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成绩,德行品质全面发展才是良好的发展趋势。于我们个人而言,是否也应有坚韧不懈的意志和严谨求学的素养,或潜心研究文学,或勠力钻研科学,或健壮体格增强体能素质,遇崎岖挫折不妨思之风骨则能持之以恒,从细小之事勉之。而如今再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豪情万丈,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之豁达胆魄,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旷世奇功,唯吾等后辈继承风骨,传承精神,则文人风骨尚在,中华脊梁尚存。
青梅煮酒,醉卧沙场。若为文人,笔墨纸砚承风骨;若为武人,执戈跃马裹尸还。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