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社,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煤矿总工程师。
他1991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选择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大柳塔煤矿就业,一干就是21年。20余年来,他扎根煤海,矢志不渝,参与了国内外闻名、世界第一的大柳塔煤矿从年产能90万吨的小矿逐步发展为年产能3000万吨的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井工矿的完美跨越,伴随着大柳塔煤矿的发展,他自己也一步步从综采队工人、连采队技术员、生产技术科主任工程师、科长、副总工程师成长为如今世界第一矿的总工程师,他为大柳塔煤矿至今累计生产原煤2.6亿吨以及成为特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创造了无数的煤矿科技传奇:设计了大柳塔矿已采79个综采面中的70个工作面,在井下水综合利用、近距离煤层开采泄放水、综采面强制放顶超深孔爆破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技术创新,为矿上乃至集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江泽民同志视察神东矿区时曾亲切接见他和他的工友。工作20年来,他先后获得各类先进奖励19次,2012年他获得“神华集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同年还被评为“同煤杯第二届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尖子生”的选择与坚持
说起八七级采矿工程专业的陈苏社,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的老教师依然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尖子生。”一位老师回忆说。1987年,陈苏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科技大学,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入学第一学期他就被发展成中共党员。自此以后,他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保持在班级前5名,毕业时他还被评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并获得“热爱煤炭事业奖学金”。
1991年6月,陈苏社即将大学毕业。由于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他可以优先挑选去大城市条件好的单位就业。陈苏社回忆说:有个煤研所当时就要他,而他最终选择第一个签约当时的华能精煤公司(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前身),与一位在西安煤矿设计院工作的亲戚有关。这位亲戚是当时华能精煤公司大柳塔矿的设计者之一,向他详细描绘了这个位于陕蒙交界的新煤矿的发展前景。这位亲戚的介绍让他激动不已,他对不理解他的老师和同学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不怕吃苦,自己学的是采煤专业,应该到神府这样的新矿区去一展身手,那里肯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华能精煤公司起点很高,陈苏社1991年7月到公司报到后就被立即委派到西安矿业学院专修英语一年,为驾驭即将从国外引进的大型综采机做准备。课余时间,青春年少的陈苏社回到老家周至探亲,经一位农村大夫的介绍见到在他村上任教的老师王莉,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喜结连理。1993年3月,当关中春意渐浓、塞外风沙肆虐之时,一对新婚燕尔的新人一起来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大柳塔煤矿,带着憧憬和梦想开始与煤海结缘的日子。
那时的大柳塔煤矿,没有合口味的面食,没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没有清秀俊俏的风景,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单身宿舍和黑洞洞的井口,出门是满眼的荒山黄沙坡。陈苏社回忆说,最困难的是结婚有了孩子以后,由于母亲在他上大学时就离世,父亲又时常得病,夫妻二人都要上班,孩子只能找人托管,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只好把孩子锁在家里。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就把孩子带到矿上办公室。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在大柳塔煤矿能够坚持干下去,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陈苏社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像沙漠中的胡杨一样一直坚守着。他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对井下综采工作面和巷道的熟悉远远超过了对自家屋子里家具和生活用品的熟悉程度,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大柳塔煤矿的“活字典”。
“科技迷”的传奇与成就
陈苏社是神东矿区公认的技术大拿。私下里,同事们之间流传着不少关于陈总的绰号:“神东第一炮”、“治水大禹”、“大柳塔煤矿活字典”…… 这不仅因为他设计了大柳塔矿已采79个综采面中的70个工作面,更是因为他破解了数不清的生产技术难题。
2004年,大柳塔煤矿遇到综采面初次来压飓风伤人难题。为此,神东公司科研立项专门拿出30万元进行专项课题攻关,从大学聘请教授进行深孔爆破强制放顶,结果放了几次都没有放下来。专爱啃这些技术“硬骨头”的陈苏社却不信这个邪,他反复研究,下决心做好这件事,在当时活鸡兔井12204综采面初采强制放顶时,他在打眼深度、装药材料、放顶时间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工艺创新。在炮眼布置、打眼深度和药量上,陈苏社突破了以往打16米深的惯例,第一次打了50米的超深孔,每孔药量也增加到100公斤以上,装好炸药、连线、检查、撤人、引爆。他从设计、打孔、装药、连线、引爆等全过程一盯到底,亲自把关,井下一呆就是29个小时,结果这一次放顶效果非常好,采空区全部冒落严实,试验很成功,放顶后综采初次来压步距明显减小,初次来压时没有明显的冲击波,有效地保护了作业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安全,每个面实现经济效益达100万元以上。他的这项技术让综采队的一线采煤工人作业时能更加踏实、更加放心。神东公司的好多矿井也都多次请他去指导强放工作,很快他的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神东公司的其他煤矿。陈苏社"神东第一炮"的美誉也不胫而走。
2006年,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即将开采的21304综采工作面上方采空区有30多万立方米积水,面临巨大安全隐患。矿上请来地测专业人员探测打孔,但泄水效果不佳。陈苏社仔细分析,精心布孔,加班加点做放水设计。由于有正规的专业单位,当陈苏社将设计好的方案递交给矿上技术负责人时,方案并没有被批准,倒是当时的矿长在看到陈苏社这套参数详实、定位细致的方案时,决定按照这套方案试试。按照他拿出的方案图纸,矿领导下达打孔泄水命令,30多万立方米的积水一泄而出,有效避免了一次煤矿水灾事故,保证了21304综采面的安全开采,他被誉为地层深处的治水“大禹”。
《神东群英谱》一书中把陈苏社比喻成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他制定的大柳塔井水综合利用方案从根本上长期解决了大柳塔井2-2煤和5-2煤的供排水问题、水处理问题和防治水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当年累计经济效益约2300万元。有一位大学教授在井下参观,看到他的方案时十分吃惊,对陈苏社说:“你的方案一次性地解决了三个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写成一篇博士毕业论文,你应该找个院士来看看你的成果。”
“工作狂”的遗憾与骄傲
如果说陈苏社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那么他身上放射出的道德光芒更加感人至深。
陈苏社儿时家境不太好,父母为了供养几个孩子吃了不少苦。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立志长大后做个有出息的人孝敬父母。上高中时,家境困难的陈苏社每次打饭总是挑便宜的打,遇到学校改善伙食加菜时,他把当时最贵3毛钱一份的粉蒸肉带回家孝敬多病的父亲。上大学时,母亲不幸离世,他悲痛不已。他省吃俭用,用省出来的38元“大方”地买了一把躺椅孝敬父亲,这相当于他当时一个半月的生活费,但为了能让父亲开心,他觉得这么做很值得。
工作20多年来,陈苏社几乎从未休过双休日,18年未休过年休假和探亲假,18个年头未回老家过年,遇到重要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熬夜工作,废寝忘食的忙碌工作竟让他养成了不爱喝水的习惯,他也成了同事眼里的“工作狂”。 为了工作,在父亲的弥留之际他未能陪在身边照顾尽孝,临终之前也未能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这个“关中娃”一生的遗憾。
陈苏社说:“自己可能是一名合格的煤矿总工程师,却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但就是这个“不合格”的人却是他们全家引以为荣的骄傲,他的双亲对他能考上大学并在煤矿大有作为而欣慰自豪,他妻子和儿子对陈苏社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家里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妻子一人包揽却毫无怨言。儿子看见为工作加班加点的父亲,心疼地说:“我一看见你增多的白发,心里就很难受。”当听到年仅12岁的儿子说出这么贴心的话时,陈苏社感动不已。
陈苏社虽然是个大忙人,但矿上同事结婚,他几乎都要去参加;工友们有什么困难,他知道后都要想办法尽力去解决。他生活上依然极为朴素,一双皮鞋和一套西服他都要穿很久,直到磨烂时才换新的。他接人待物,温文尔雅,不显张扬,像一块温润的玉石。
“一个关中平原的农家娃,一位大型矿井的总工程师,20年的青春年华,陈苏社牺牲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以自己矢志不渝的付出,书写了共和国现代化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一段青春奉献的历程。”这是寻找感动中国矿工组委会对陈苏社的评价。
我校校友陈苏社选择到煤矿基层就业,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2012年被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5个部门联合评为 “同煤杯第二届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4月7日在北京参加了颁奖大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事迹先后在《中国煤炭报》、《经济参考报》、《陕西日报》、《榆林日报》、《神华能源报》等网站媒体进行了多方报道。
校党委书记刘德安、原校长苏三庆接受采访时说:陈苏社校友是新时期煤矿工人的杰出典型,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选择到新建的大柳塔煤矿工作,长期在煤矿生产一线,艰苦创业、科技创新、无私奉献、追求卓越,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光和热,让我们十分感动。他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发扬了我校 “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彰显了我校“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工作扎实、作风朴实、勇于创新”的育人特色。我们号召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向陈苏社校友学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基层干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施展才华,做出一番感天动地的事业,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友情提示: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